寒山:非洲兄弟在北京找到了光明嗎?(一)

寒山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9月5日訊】中國詩人顧城有兩句廣為流傳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很多人都知道這兩句詩有特定的歷史含義﹐指的是在毛澤東時代後期青年人在思想上的苦悶和追求。但前不久﹐在”中國崛起”的聲浪中﹐這兩句詩卻被官方新聞記者用在了匪夷所思的地方。

2006年底﹐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召開峰會﹐四十八個非洲國家派政府代表團參加了會議﹐通過了《中非論壇北京峰會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畫(2007至2009年)》兩份重要文件。這不但是中國和非洲關係而且是國際關係中的一件大事。

在當今世界上﹐很少有非洲以外的大國能把這麼多非洲國家召集在一起坐下來共商大計﹐而中國做到了。這使得很多中國人興奮不已。上海文匯報的記者在報導這個國際盛會時用的標題是”非洲找到‘中國機遇’”。

這是一個有問題的說法﹐因為在漢語中﹐”機遇”一般是找不到的﹐只能碰上﹐更常見的說法是某人得到了一個機遇﹐或者張三給了李四一個機遇。但中國”給非洲一個機遇”聽上去太露骨了﹐而非洲”碰上了一個機遇”似乎又太輕飄飄了﹐顯示不出中國的大國地位﹐所以這個記者用的是非洲”找到了機遇”﹐實際上要表達的很 可能就是中國給了非洲一個機遇﹐而非洲人沒有錯過。

這篇文章一開頭就用了顧城的這兩句詩﹐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今天﹐當非洲兄弟‘向東望’的時候,他們從北京峰會找到了‘中非在共同理想的基礎上構築和推動南南合作的歷史性機會’”。

這裡的兩個”黑色”無疑指的是非洲人的膚色和非洲在歷史上的所謂”黑暗大陸” 的稱呼﹐而光明毫無疑問指的是北京。雖然中國官方語言中對中非關係的表達要謙虛得多﹐但黑色的非洲兄弟從黑暗大陸向東望去﹐在北京找到了光明﹐這種心態﹐大概在中國不是很罕見的。

中國近年來和非洲經濟貿易關係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化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

西方國家有所謂中國新殖民主義的說法﹐得到非洲國家中批評中國的人士的共鳴。

而中國方面則強調中非歷史上的友好關係以及今日中非關係中互利互補的一面﹐拒絕”新殖民主義”的指責。

為了表明中國不是新殖民主義﹐新華社和所屬的《國際先驅導報》早在2006年底就在非洲16個國家舉辦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公佈後流傳在很多中國報刊上﹐題目都是”中國和新殖民主義無關”。實際上﹐這根本不是一個有效的問卷調查﹐其理由很簡單:問卷只發給16個國家的121位”有代表性”的人士﹐每個國家連平均連十個人都不到﹐而且所謂”有代表性的人士”一聽就知道是和中國有特殊關係的人士或者是當地的官方代表﹐因此從公眾調查的角度出發﹐他們的所謂” 代表性”實際上恰恰是沒有代表性。

但即使就在這樣一個極端狹小的圈子裡﹐發出的121份問卷﹐回收的只有43份﹐平均每個國家只有兩份。 對於任何從事過民意調查的人來說﹐這樣一個結果等於是零﹐根本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幸好新華社和《國際先驅導報》同時還安排和一些所謂”有代表性”的非洲人的採訪﹐加上和在非洲工作的中國人談話﹐這才勉強做出了一份調查。

這個調查的目的是”瞭解中國在非洲國家形象的現狀、問題及原因。”但公佈的結果卻變成了從”黑色眼睛”中看到的一個被美化的甚至是光明燦爛的中國﹐是又一次典型的官方觀點的”出口轉內銷”。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寒山:從黨軍到名符其實的國軍
寒山:從「呼喚法制的市場經濟」追溯到「民間的回聲」
寒山:中國公共知識份子的聲音
警鐘:祭林昭二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