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鹿港柴絲草工藝沒落 黃錦昭盼傳承

人氣: 9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哲豪彰化縣24日電)用薄如紙片的柴絲草編織成檜木帽,曾是彰化鹿港盛極一時的柴絲草工藝產業,如今沒落;全台碩果僅存師傅黃錦昭,希望大家不要遺忘這項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從木材上刨取厚度有如蟬翼般、幾乎透明的長條形薄片,裁製成絲,再利用紡車撚成「柴絲草」,編織成帽子、提袋、墊子等工藝品,這就是所謂的「柴絲草」手工藝。

鹿港從日治時期引進此技術,同時利用高品質的台灣檜木作為材料,將檜木刨成絲,編織檜木帽,外銷到日本及美國,當時柴絲草刨作師傅有數十人,加上負責編織等周邊行業,從事相關產業的人數有數千人。

「不管是要做檜木帽或提袋等工藝品,最困難的就是刨絲」,當過柴絲草工藝師傅的黃錦昭說,當時檜木帽工廠分工細膩,刨絲和編織都有專人負責,但最難的是刨製,因為要會挑選木材,又要懂得刨絲。

至於最適合刨絲製作成檜木帽的木材,則是台灣檜木,黃錦昭解釋,台灣檜木有一股濃郁的香味,木纖維的韌度強,「而且台灣檜木刨絲製成的檜木帽,和一般的草帽比起來特別通風」,最適合製成柴絲草帽。

69歲的黃錦昭是鹿港碩果僅存的柴絲草師傅,曾在竹藝工廠上過班,後來因為撤廠而失業。民國62年時,黃錦昭的大哥帶他到鄰居的柴絲草工廠幫忙,由於黃錦昭有木工基礎,才一星期,就達到專業師傅的水準。

「刨絲是一項需要體力的工作,剛開始時我抓不到訣竅,1塊木頭才刨一會兒就滿頭大汗」,看到別人輕鬆刨絲,黃錦昭私下請教別的師傅,才發現問題出在鉋刀上。

黃錦昭說,原來他的鉋刀是新的,裡頭的鉋刀舌安裝時沒有調整過,使得鉋刀在刨絲時不是最佳狀態,後來師傅教他調整鉋刀舌的刀槽以及安裝鉋刀舌,刨絲的速度才跟得上大家。

黃錦昭後來以個人家庭工作室的型態生產柴絲草,1年約生產1吋寬的170多萬條柴絲草,供應給台中縣清水地區的帽廠,後來帽廠又訂購0.2吋雙股紡撚規格柴絲草,太太施秀瓊必須幫忙,以紡車台紡撚柴絲草。

到了87年,由於木材成本提高,加上帽廠也希望提高編帽工資,但日本進口商認為無利可圖,不願意下訂單,黃錦昭自覺年紀大,又有高血壓,決定退休。

黃錦昭說,「我開始當柴絲草工藝師傅時,可說是這一行的最高峰,後來就漸漸走下坡」,黃錦昭的小孩原本有意繼承,不過黃錦昭認為這一行已經成為夕陽產業,不願孩子和他一樣,只當個柴絲草師傅。

黃錦昭雖然退休,不過他還是把刨絲用的鉋刀、工作檯以及紡撚用的車台保留下來;文史工作者黃志農認為,這是鹿港獨具特色的工藝產業,請黃錦昭夫婦復出,將刨製柴絲草以及紡草的過程記錄下來。

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熱心奔走下,柴絲草工藝開始受到注意,除了鹿港菜園里開設柴絲草編製培訓課程外,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也前來觀摩黃錦昭刨絲的過程,黃錦昭夫婦也接受邀請,到各地介紹柴絲草工藝。

黃錦昭說,自己是退休的工藝師傅,至今還留著刨製柴絲草的鉋刀、工作檯以及車台,到各處參加展覽介紹柴絲草工藝,就是希望為這項曾經在鹿港盛極一時的工藝產業留下紀錄,不被人遺忘,更希望有人傳承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