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北市公車站名翻譯霧煞煞 外籍人士頻抱怨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彭曉薇、黃瑞弘台北25日電)靖娟基金會今天舉行「公車禮貌心運動-行車有禮高峰會」,來自美國的ICRT總經理白健文肯定近年來北市公車水準提高,但也抱怨公車站名的翻譯,常讓外籍人士搞不清楚。

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總經理白健文說,北市公車因路況時常緊急煞車,造成乘客不穩。加上公車沒緊靠人行道停,乘客上下車時易造成危險,他自己就曾經因此被機車撞到。美國公車車速慢,且會完全停在人行道旁,才讓乘客上下車,以保持安全。

白健文表示,近年來北市公車水準提高,到站前有報站名的服務,且中英文兼具,硬體設備也更新。但許多外籍人士上網查詢公車資訊時,英文資料不齊全不方便安排交通行程,或因站名翻譯問題搞不清楚,他們希望可以用路口名稱來翻譯,讓他們了解靠近何處即可。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長羅孝賢指出,台北市的公車硬體設施已有顯著改善,除率先引進低底盤公車,方便乘客上下車外,接下來並將努力提升公車司機的態度及服務品質,以及使網站雙語化。明年1月將再印行8000本英文公車手冊,發給外籍人士。

此外,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今天公布一份調查顯示,公車駕駛的3大壓力來源包含交通狀況擁擠、乘客態度不佳及工時太長,且壓力會影響駕駛的行車品質及安全。

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事故處理組組長陳少文指出,98年1到10月台北市營業用大客車交通事故已發生1002件,其中營業大客車與汽、機車發生交通事故者,共計509件,造成3人死亡、198人受傷。她表示,肇事主因包括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未依規定讓車、未注意車前狀況。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說,平均每天約有174萬人次搭乘公車,且台北縣市跨區就讀狀況普遍,約有3成學童搭乘公車通車,顯示公車是重要大眾運輸工具。但大客車與機車間,不了解彼此駕駛特性,如內輪差及視野死角所帶來的危險,造成事故發生。

陳少文說,會加強執法,以維護用路人安全。她也建議,現行雖未強制公車裝設監視錄影器,但若加裝後可減少死角、專注行車狀況,保障自己也保障別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