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耗資60億建大壩 引發反對聲浪

標籤:

【大紀元11月29日訊】湘江大壩從20年前動議起,就飽受爭議和反對,甚至催生了一個專業新名詞——「不可行性論證」。但最近,這項總投資近60億元的工程已開始動工了,5年後將完成。

據《南方週末》報導,湘江大壩的最早動議緣自1989年。當時的湖南省及長沙市主要領導提出在長沙河段建設長沙水電樞紐的建議,但由於種種原因,工程並未真正啟動。

保持湘江水景

2003年湘江長沙段出現罕見的最低枯水位,導致長沙市供水緊張。次年1月,時任長沙市委副書記楊順初再次提起該建議。楊描繪大壩的美好前景:「工程實施後,以此抬高水位,既使湘江永遠保持山光水色,同時保證城鄉生產、生活用水,進而改善長沙水荒及湘江水景。」與此同時,還可能將打造「一條長50公里、跨越株洲、湘潭和長沙3個城市的沿湘江生態經濟帶,未來形成一個龐大的旅遊產業」。

僅一個月後,湖南省政府召開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工程專題會,就地質、防洪、治污、生態、移民、交通以及拆遷等問題進行探討研究。時間表一度定於2005年底開工,2010年底完成。

掀起反對聲浪

湖南省人大環資的傅玉輝曾兩度寫信給省領導,力陳長沙建壩之弊:湘江長沙段易淤塞、加重防洪負擔、江濱排水口重構、血吸蟲蔓延、湘江流速減慢導致自淨能力降低等五大問題。特別是按照「流水不腐」的古訓,對於湘江這樣企業排污、生活排污都極其嚴重的河流,蓄水之後流速一旦減緩,自淨能力降低,後果可想而知。

隨後,8名省政府參事也聯名致信省政府,再度力陳建壩「對長沙環境將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2005年2月「不可行性論證」的新名詞出現在湖南各大媒體上,引發公眾熱議。「湘江築壩」這樣的大項目一旦建成,現有很多排水系統因為水位抬高會排不出水,很多排水系統都要重建。但「不可行性論證」並未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2005年11月2日,湖南省發改委正式批復,同意工程立項。同年底《環評大綱》亦通過專家審查。

長沙市水利局退休工程師龔重惠拿出一份《意見書》。《意見書》稱,長沙樞紐將帶來「三個解決不了的大後患」——長沙市城、鄉自流排漬、排污出口全部被封堵;壩址以上沿河兩岸堤垸內農田土地面臨荒廢,引發移民問題,土地環境遭嚴重破壞,造成不安定因素;長沙將正式成為「血吸蟲感染病疫區」,嚴重威脅長沙市民、村民百姓的身心健康。

他還以詳細的數據證明,工程所發的電甚至不夠工程帶來的負面效應所耗費的電力,而至於航運,大壩將降低下游水位,不但不利於通航,反而可能造成下游斷航。2007年初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的諮詢評估文件證實了龔重惠的結論。

「十萬分之一」的民意

隨著湘江枯水更加嚴重,兩岸的農業受災和飲水問題漸漸成為頭等大事。2007年8月15日,民意開始正式被吸納進決策參考範疇,湖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公開向民眾徵集建議和意見。

此後公布的環評報告顯示,公眾參與調查環節共發放並回收調查表145份,其中初中或小學文化的占62%,農民占61%,基本為工程所在地望城縣的居民,83%的人贊同該工程建設,只有5%的人不同意徵地拆遷。

但仍有人質疑:「湘江長沙段修建攔江大壩,涉及128公里湘江沿岸上千萬居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145人只佔10萬分之1,真的具有公眾代表性嗎?」

有網友發現,在紅網對該項目的網上調查中,當反對票數超過支持票數時,被直接對調選項,藉以造成支持多數的假象。

大壩推進的動力

2008年10月以後,飲水危機再度顯現。同時,因國際金融危機,北京當局出台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各地政府紛紛往北京申報投資項目。

截至2009年9月25日,長沙樞紐工程已經獲得了環保部、交通運輸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的批文,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向國家發改委出具了諮詢評估報告,距離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最終批文僅有一步之遙。而湖南已經等不及那張批文了。

9月30日上午,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在長沙市望城縣高塘嶺鎮開工了。5年後,一座擁有1750米長的壩頂公路橋在內的湘江大壩將截斷湘江水。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環保人士批長江上游建壩破壞生態
澳華裔千萬元遼寧建壩 面臨壩毀財空
公民組織促東南亞各國主要河流停建壩
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把建壩當成致富手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