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養老體系

標籤:

【大紀元12月12日訊】(美國之音2009年 12月 12日報導)人口加速老化的挑戰日益逼近中國。如何應對舉國關注,舉世矚目。專家認為,在國力尚弱,挑戰嚴峻的情況下,模仿西方模式可能是死路一條。中國需要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尋找出適合中國文化傳統的老化應對體系。

齊銥:中國要走出自己的路

「西方這個成功老齡化理論到底是不是可以套用在中國社會上,我基本上覺得,人家是走在前面一點,還是可以作為指導,幫助中國發展老齡化理論的。但是對中國的學者,最關鍵的一點是,在運用西方模式的時候,要瞭解文化差異,在對中國文化批判反思的基礎上,我們是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老齡化模式,同時為全球老齡化理論做出貢獻。」

這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老齡化問題專家齊銥在香港大學老齡化專題研討會上提出的一個主要觀點。齊銥是南加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及老年研究學院的教授。

多年來齊銥一直從事老齡化問題研究,對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老齡化問題不僅有著深入的理論研究還對這些地方的實際狀況有著廣泛的瞭解。

未富先老 促不及防

齊銥表示,她提出這個觀點首先是因為中國是在中國人普遍還不富裕的時候就遇到人口老化問題的。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先富後老」,中國的「未富先老」就更加突顯出中國缺乏準備,突顯中國沒有足夠的財力和資源來應對這突然而至的人口老化問題。

再一個原因是在這種促不及防的情況下,齊銥認為,人們,包括專家,很容易迷失方向,盲目跟著西方學,而忽視了中國社會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可以利用的潛力。

按照國際標準,中國從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也就是60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0%。2008年,中國老年人已經達到1.7億,而且正在以年均1000萬的增幅「跑步前進」。

齊銥教授指出,中國面臨的情況非常困難,一方面老齡化加速到來,另一方面退休和養老體系又極度薄弱。廣大的農村居民大體處於這個社保體系之外。如果要全面按照西方的模式把養老體系建立起來,這對政府來說,也許根本不可能。

中國老人愛家勝於愛敬老院

齊銥對美國之音說:「我老是跟大陸的人講,你們因為去美國看了看,所以我們要趕快蓋這種老人院,這就給社會一個錯誤的信息,就好像外國是這樣解決的,我們也應該這樣。」

齊銥表示,她並不是反對興建養老院,而是希望有關部門在這樣做的時候要考慮一下國家是否有這個能力來給中國的老人修建這麼多的養老院,另外還要考慮中國的老人是否都真的希望住進養老院。

據齊銥和其它一些研究機構進行的老人調查,中國許多老人並不喜歡住養老院。他們最希望跟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希望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些幫助,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齊銥提出的希望中國能夠走出一條適合自身情況的老人照顧體系的觀點也為與會的其他專家所贊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愷悌對美國之音說,中國確實沒有足夠的財力建立起西方那樣的養老系統,應當重視中國家庭支持的養老傳統。

家庭、社區、機構三位一體

美國之音 木風張愷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但是,張愷悌也承認,在老年人口加速擴大,而工作人口又在萎縮的時候,家庭支持無可不免地出現弱化的趨勢。10年前是3.5個工作人口撫養一位老人,現在的比例是2:1。將來,這個比例還會繼續縮小。張愷悌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說,他認為,建立養老體系的視野要擴大。

張愷悌說:「目前我們不能迴避完全靠傳統的家庭養老支持體系解決好養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更多地把視野擴大一些。把家庭照料、社區照料和機構照料三種資源整合起來。家庭作為一個基礎,社區作為一個依托,機構作為一個補充。把各種有限的社會資源整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解決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張愷悌所說的社區照料是社區能夠給老人提供一些服務,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是滿足老人喜歡居住在家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的願望。而機構照料是指老年護理院和老年公寓之類的養老設施。這些設施主要給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服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市老人試圖自殺率攀升 感情人際關係因素多 
越南人口老化與性別不平衡問題浮現
幸福宅急便,照顧送到家
中國老年人年均增加800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