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共同市場?亞太自由貿易區?

標籤:

【大紀元3月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許波華盛頓報導)建立東亞共同市場是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的又一個大規模區域經濟整合,目前東亞經濟整合已經由市場自發驅動轉向該地區各國政府協商階段。但是專家指出,由於東亞地區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以及意識形態具有很大差異,這個地區的經濟整合將任重而道遠。

*美國要防止被中國邊緣化*

美國參議院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委員會主席吉姆·維伯說,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太平洋國家,他建議,美國需要恢復與東盟國家的接觸,否則就會出現在中國影響日益擴大的東亞地區被邊緣化的危險。
   
這位新當選的參議院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委員會主席的評論表明美國正在密切關注東亞正在進行的經濟整合進程。
   
中國在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始終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2004年11月,中國和東盟十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按人口計算,這是全球最大的經濟自由貿易區。按照當時雙方領導人的構想,東亞經濟整合將循著東盟-中國的10+1結構,逐步擴展到東盟-中國、日本、韓國的10+3框架,最終建立起貫穿東南亞和東北亞的東亞自由貿易區。
   
*依賴對像由日本轉向中國*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院的浦田秀次郎教授認為,中國在東亞經貿關係中所佔據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它在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所能發揮的重要影響。

“我們所看到的是中國作為日本、韓國和東盟國家的出口市場的重要地位正在不斷提升。所以東亞地區對於中國的依賴程度迅速加深,而對日本的傳統依賴卻在不斷削弱。”
   
統計數據顯示,從1995到2007年間,日本對中國市場的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比例由7%上升到26%,韓國由5%上升到15%,東盟國家則由不到3%上升到超過10%。與此同時,韓國對日本的出口由13%下降到7%,中國由20%下降到8%,東盟國家則由近15%下降到10%。
   
*中日相爭 東盟得利*

雖然中國在東亞區域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但是日本並不打算拱手讓出東亞經濟整合的領導權。為了抗衡中國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的咄咄逼人的氣勢,日本於2006年10+3部長級會議上正式提出10+6框架,要求未來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將包括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中日在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的較力突出了東盟的地位,亞太經貿問題專家浦田秀次郎教授說,迄今為止,東亞經濟整合的主角既不是中國,也不是日本,而是東盟,至少東盟在形式上佔據了核心地位。

“說到東亞的自由貿易協定,東盟一直處於中心的地位,它已經分別同中國、日本和韓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幾天前,它剛剛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如果我的觀察是正確的話,預計東盟同印度的自由貿易談判也已經接近尾聲。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東盟是東亞經濟整合的核心。”

*美國建議:亞太自由貿易區*
   
未來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究竟是按照10+3還是10+6的框架進行,目前還看不出分曉。但是這個地區經濟和市場的未來走向並不僅僅局限於這兩種選擇。近年來亞太經合組織經濟合作的現狀和前景看好,為東亞經濟整合提供了走出亞洲,進一步擴大到亞太地區的可能性。美國2006年正式提出建立涵蓋亞太經合組織21個成員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建議。
   
全球商業諮詢機構石橋國際有限責任公司(Stonebridge International LLC)總經理馬休·古德曼認為,以出口為導向的東亞經濟發展和美國市場息息相關,以亞太經合組織為框架,把東亞共同市場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亞太經合組織的確把代表了全球GDP和貿易一半以上的國家聚集到一起,而且這是包括美國總統的亞太國家領導人定期舉行會談的唯一組織。它在促進該地區經濟整合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我希望,亞太經合組織今後幾年舉行的年會將著手進行這方面的談判,為建立一個更加緊密融合的亞太經濟體奠定基礎。”
   
*日本支持美國構想*

面對中國勢力急劇上升而感到勢單力薄的日本歡迎美國的提議,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理事長林康夫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美國的存在是東亞經濟整合平穩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美國是東亞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因此對這個地區的發展關係重大。此外,美國在東亞倡導先進的市場經濟規則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有助於縮小東亞國家彼此間的差異,由此東亞國家才能共享基本的價值。”
   
石橋國際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古德曼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的民意也歡迎美國加入這個地區的經濟整合,他最近主持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80%接受調查的中國訪民希望美國參與東亞地區的經濟整合。(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報告:加強監控 中共逼藏人大舉搬遷
亞利桑那干預選舉案 朱利安尼對指控不認罪
中共對西方發起反傾銷 專家:恐加速脫鉤
美國未走向經濟衰退 分析師點出三大原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