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中研院發表重大成果 釐清臭氧層破壞原因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8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發表重要成果,以精密分子束技術測量過氧化氯分子在陽光波長下的分解速率,證實氟氯碳化合物為臭氧層破壞主因,一舉平息國際學術重大爭議,登上「科學」期刊。

中研院上午召開學術成果記者會,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與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合聘副研究員林志民率領的研究團隊,發表有關臭氧層破壞的突破性論文,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與現任院長翁啟惠出席記者會。

林志民表示,人類使用冷媒等物質所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進入大氣後,會分解產生氯原子,氯原子會快速地摧毀臭氧,而形成氧氣及氧化氯;在臭氧層中,兩個氧化氯易結合形成過氧化氯。

林志民表示,過氧化氯分子會吸收陽光而分解,並再次產生氯原子;如此,只要有足夠陽光,少量的氯原子就能破壞千百倍以上的臭氧分子。在這過程中,過氧化氯分子的吸收截面積是關鍵,愈大的吸收截面積,代表光愈容易被吸收,氯原子產生的速率也愈快,結果會破壞愈多的臭氧。

林志民表示,2007年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波普博士(Dr. F. D. Pope)等人所發表的過氧化氯分子吸收截面積,比先前學界接受的值小了近10倍,引起學術界的震撼。

林志民表示,實驗室利用質譜偵測器量測分子束中過氧化氯分子的數量。論文數據顯示,過氧化氯分子吸收截面積不僅遠大於2007年波普等人的結果,而且比學界在2006年的評估認定值大。如果將數據帶入現有的大氣化學模型中,就可妥善解釋臭氧洞的形成及大氣中各相關物質如氧化氯與過氧化氯實測的濃度。

中研院表示,論文再次證實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為臭氧層破壞的主因,而且過氧化氯分子破壞臭氧的效率較以往認知的更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