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牛群踩死

獲利投資的4大關鍵與14個關卡(2)

威廉.伯恩斯坦

標籤:

人類是十足的社會動物,我們樂於和別人有所聯繫,也特別喜愛彼此分享共同利益。一般而言,在許多層次上這都是好事—經濟、心理、教育及政治層面都是如此。但是談到投資,可就危險萬分。

這是因為我們的興趣、信仰及行為都受限於時尚趨勢。不然我們要怎麼解釋一九五○年代時每個人都是短髮,而到了一九七○年代,又是長髮飄飄?

為什麼一九六○初期到處都是防空洞,其後的幾十年間沒有人再提起這件事,然而原子武器的威力卻是與日俱增呢?為什麼政治總在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之間來回擺盪,正如不同世代的投資者總會在股市與債市之間左右遲疑呢?

這是因為股票與債券不像是呼拉圈或赫本頭—無法快速生產以趕上需求—因此,它們隨著時尚變動的就是價格。想想看,當大家都認為應該投資像是迪士尼、微軟、可口可樂這類的成長型股票時,會發生什麼事?

一九七○年代與一九九○年代就是這樣。這些公司的股價都已經衝破大氣層,未來報酬因而大減。這種價格一飛沖天的局面將會一直持續到某些勇敢的人跳出來,拿起計算機開始猛敲鍵盤,並且通知大家國王根本沒穿衣服時,這種荒謬的狀況才會告一段落。

基於這個理由,傳統的投資觀唸經常錯誤百出。如果所有人都認定某些股票會是最好的投資,這就意味著所有的人都已經擁有這些股票。接著,這代表著兩件事:首先,因為所有的人都已經買了這些股票,股價將會居於高檔,但未來報酬卻相對降低。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已經沒有其他人會再買進這些股票。如此一來,由於沒有買進股票的後續部隊,所以股價已不會再漲了。

沒有人能高過平均值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四日,《華爾街日報》上的一篇文章已足以說明投資者先入為主的態度,作者葛瑞‧依普(Greg Ip)檢驗了一九九八年夏天股市大跌以來,投資者在態度上的變化。他將投資者預期的變化狀況表列如下。

未來十二個月個人投資組合15.20% 12.90%

未來十二個月大盤13.40% 10.50%
࿰ഇಡ࿌ ˘˝˝ˣѐ̱͡ ˘˝˝ˣѐ˝͡

從這張表中可看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般投資者都認為自己可以領先大盤表現百分之二。也許有些人真的可以完成這個目標,但是從數學上就知道絕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優於平均值。

正如我們討論過的,一般投資者的獲利狀況就是大盤平均報酬扣除開銷與交易成本。就算是對人性向來渾然不覺的人也不會對於這樣的矛盾感到驚訝—人們總是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在某些自然狀況下可稱得上是種生存優勢,但是在投資領域中可絕非如此。想想以下的狀況:

.某項研究顯示,有百分之八十一的創業者認為自己很有機會成功,但是其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一的人真正達到願望。

.另一項研究顯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美國青年駕駛人認為自己可名列安全駕駛的前三成。(在慣於自我懷疑的瑞典,毫不令人意外地,這個比例低了許多。)

影響過度自信程度的種種因素其實相當有趣。任務愈複雜,我們就會愈莫名其妙地過度自信。個人努力的「標準化程度」也是因素之一。「回饋效應」的時間愈久,或是在行動與結果之間的時間差愈大,我們便愈容易自我膨脹。

舉例來說,氣象學家、橋牌高手及急診室醫生通常都是高度標準化的代表,因為他們在工作上所面臨的時間差相當小,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通常瞬間立判。但是多數的投資者並非如此。

過度自信也許可稱得上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中最重要的錯誤類型之一,而且會以許多種不同形式出現。第一種錯誤類型就是自以為是的幻覺,以為自己透過幾種簡單的規則就能成功選股,或是訂閱某些報股刊物就能掌握股市趨勢。

大約每隔一個禮拜,就會有人傳送電子郵件給我,不外乎是些選股標準,比如說產業龍頭、本益比、股息收益、和/或盈利成長率等等,這些寄件人的目的就是想要證明自己可以打敗大盤。

現在,如果我真的想要的話,我只要按幾個鍵,就能根據幾百個不同規則全面檢索全美國七千多家公開交易的公司,就算是我想要自訂規則也行。

現在市面上有幾十種價廉物美的軟體都有這樣的功能,數十萬個投資人的硬碟裡都有這些小工具,每個人都不斷努力地想要找出足以打敗大盤的操作技術。你真的以為你比他們還迅速、聰明嗎?

其中還有數萬個專業投資人,他們使用的軟體、硬體、技術支援與搜尋功能都遠超乎我們想像。當你買賣股票時,和你交易的對手很可能就是他們。你想要每次都能打敗這些人,那機率就和期待每次買樂透都能中頭獎是一樣的。

挑選共同基金的狀況也是如此。我希望我的苦口婆心已足以讓你接受,根據過去績效選擇共同基金的方式毫無價值可言。挑選共同基金是項極具誘惑力的舉動,因為光是瞎矇,都隨時可找出一堆在過去數年裡績效優越的基金。

在應稅帳戶中,這種作法更具破壞力,因為每當你贖回一次,資本利得就又被政府砍去一點點。

然而,還是有些人相信,只要掌握適當的挑選標準,比如說仔細地評估或完整地訪談基金管理人,就能夠找到成功的基金經理人。

我最近聽到一位投資顧問這樣自我吹噓,他說自己每年訪問數十位基金經理人,而且還去聽投資大師巴菲特的演講,因此不管是在國內或國外投資,他都有能力打敗大盤。唯一的問題是他的債券、房地產及期貨投資結果實在太糟糕了,以致整個投資組合遠遠落後指數。

我們再花一點時間仔細看一下圖3-4 。如果全國規模最大的幾個退休基金,各自管理數百億美元的資產規模,都沒有能力正確選股,你憑什麼覺得自己能?

多數投資者也認為自己有能力準確評估市場時機,再不濟,只要聽從股市大師的建議,也能夠做到八九不離十。我曾有過這樣的異想天開,某天早上,我要偷偷溜到那些大型經紀商的曼哈頓總部,然後在水塔裡丟下幾滴實話神水。

那麼該日的全國媒體頭條就會是,「股市老師承認,分析不值一顧」。我幻想著,當記者詢問這些投資策略家、股市分析師時,他們會對著麥克風大吼,「我那裏知道個鬼?我早就知道自己的預期不值一毛錢;你們自己也心知肚明。我們都還留在這裡的原因是因為上有老母下有妻兒,而且外面還有一堆傻瓜等著聽這些廢話!」

不管任何時候,光靠運氣,還是會有一堆投資策略家和基金經理人就正好躺在錢堆上。一九八七年時,依蓮‧岡莎雷利(Elaine Garzarelli)準確預測到崩盤時機。她在媒體前表現得口齒清晰、氣度雍容,但是她實在不值得媒體這樣報導。

媒體的關注就是死亡之吻,後話自不待言。她的預測準確度急轉直下。雪上加霜的是,她的公司指派依蓮負責一個眾所矚目的基金,但由於表現實在太差,幾年之後就倉皇下市。

最近的股市金嘴則是艾比‧科恩(Abby Joseph Cohen),是個行事低調、謙恭自抑的人,而就身為一個投資策略師而言,她反而比較像是學者。(艾比的僱主就是高盛證券,這家公司從一九二九年的大崩盤中浴火重生以後,逐漸成為投資市場中最受敬重的品牌,而且偏好聘用具備高超數學底子的分析師。)

從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九年間,艾比都是市場的甜蜜點(sweet spot)[1],當時她推薦的投資組合是大型成長型股票及高科技類股。不幸的是,艾比沒看到其他人都已經一目瞭然的泡沫,在過去兩年內,艾比可說是灰頭土臉,滿臉豆花。

切記,即便是停止不動的鐘,在一天之中也有兩次機會準確無誤。在華爾街中,這種停止不動的老鐘多得是;其中有些人能準確地預測標的,根本就純屬意外。

有兩種行為誤差會出現在過度自信的狀況中:第一種是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分野」。我們總是記得我們成功的那幾次經驗,但卻總是忘記失敗的歷史,我剛剛提過的那位分析師也是如此。第二種是,我們總是將成功歸諸於自己的技術,而非運氣。@

摘 自 《投資金律》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危機就是機會,問題就是財富(2)
危機就是機會,問題就是財富(3)
金錢像一面鏡子(3)
資訊就是貨幣的時代(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