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內的特困群體——武漢下鄉返城人員群體寫真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14日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湖北省武漢市數萬人員,被以支援農村建設、支援新疆建設、支援邊疆建設的名義下放到農村、農場,這些人員就被稱為「三支」人員。本文所要介紹的特困群體就是「三支」人員中的「支農」人員群體。

1961年至1965年間,武漢市約有l萬名城市居民,因「精減城市人口」被「下放」到武漢市周邊農村支農」。當時,他們中的父母一代人多在40歲左右,原是武漢市區的個體業主、小商小販,還有一些人靠從事搬運、打短工為生。他們當中,也有少量的社會青年和一些所謂成分不好的人員和家庭。到農村後,由於這些「支農」人員「人地兩生」,不會幹農活,生活一直過得很苦。當初他們到農村時,武漢市政府承諾,只讓他們在農村呆5年,但誰知他們在農村一呆就是十多年。1975年後,武漢三支人員陸續返漢,近萬名「支農」人員也隨之回到武漢。「支農」人員返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農村實行土地承包,當地農民不歡迎外來戶分佔他們的承包地。

當 「三支」人員返回城市後,由於他們早已沒有了武漢市城區居民戶口,返城人員中大量的是隨父母一起下鄉的子女,這些人返城後什麼都沒有。因此,他們成了武漢市區的「二等居民」、「黑人」。在當時的就業制度下,他們不可能到全民或集體所有制企業當正式工、臨時工,只能靠、打短工、當苦力、擺地攤、拾荒等為生,收入微不足道,十分可憐。

除了戶口和工作外,下鄉「支農」返城人員的居住問題同樣非常糟糕。他們雖然返回了武漢,但絕大多數人早已失去了在武漢市的住房。由於無房可住,返城人員只得用塑料布、廢舊木板,油氈等搭簡易棚居住。現在,在武漢市橋口區韓家墩街道綜合社區、橋口區宗關街漢西二路等多處形成了武漢下鄉返城人員「棚戶居住區」,直到現在,大多數下鄉返城人員及其子女都還住在這些棚戶區內。

1989年,無處棲身的12戶「下鄉返城人員」,在這個社區(南北長50米,東西寬6米)的地皮上,蓋起四處漏風的簡易平房,一住就是20年。如今這些低矮的平房早已破爛不堪,冬天寒氣襲人,夏天熱似蒸籠。在這些平房門前,有一條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而在多雨時,常常成為「水鄉澤國」。在12戶的對面十幾米的地方,則是一處不算小的生活垃圾堆。這12戶「下鄉返城人員」,近20年來就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不斷向區、市政府訴求,改造他們這個社區,但至今區、市政府官員沒有一個人去看過他們。

在宗關街漢西二路 「下鄉返城人員」集中居住的地方,原先是一片棚戶區,從1985年至1989年,陸續建造起多棟幾層高的簡易樓房。如今,在這裡居住的60多戶「下鄉返城人員」,人均居住面積最多有1 O平方米,最少隻有4平方米。比如,有一戶姓陳的「下鄉返城人員」,一家三代擠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因為住房太小,兒媳婦實在忍受不了,只好悲痛欲絕地離婚而去。她說,她愛丈夫,更愛兒子,但非人的生活讓她再也熬不下去了!她的兒子已上小學6年級,和父親、爺爺奶奶擠住在一起,每天放學後只能以床當桌子做作業。

武漢下鄉返城人員認為,正是當年強迫他們下鄉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造成他們現在的淒慘處境,他們被媒體稱為是當今中國最可憐、最無助的特困群體。正是鑒於上述情況,武漢下鄉返城人員認為十多年來一直在上訪討說法。現在他們雖然獲得了武漢市戶口,但生活處境依然艱難。他們仍住在棚戶區內,靠每個月二、三百元的低保為生。而和他們同樣性質的「支疆」人員,現在已獲准參加社保,到了退休年齡的「支疆」人員每月能領到一千八百餘元的養老金。

正是因為這樣,武漢下鄉返城人員的上訪維權活動仍在繼續。他們最近的一次大規模的示威請願活動發生在2009年8月10日,當時加上圍觀群眾近千人員造成湖北省委門前道路受阻。2009年8月12日,七名武漢下鄉返城人員專程到隨州向民生觀察工作室訴說冤情。在來隨州的人員中,有八十多歲的婆婆,她表示即使只能活幾年也要討個說法。

2009-8-13(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雲松:末日的恐慌
中共迴避處罰蒙牛提問 惹不滿
雲南詩人歐陽小戎再次被公安局監視居住
鄭恩寵第53次遭傳喚抄家 訪民聲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