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醒:從「互不侵犯條約」到「自由之路」

—波羅的海三國跨越半世紀的和平歷程

潘世醒

人氣 20
標籤:

【大紀元9月1日訊】今年4月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把每年的8月23日定為歐洲所有集權專制政權犧牲者的紀念日,具體來說,是為了紀念共產主義和納粹法西斯主義統治下遇難者的紀念日。七月初,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也通過同樣決議。

之所以選定這個日子,是因為70年前的這一天,1939年8月23日,蘇聯共產政權和德國納粹政權簽訂了
《互不侵犯條約》,其中一份秘密條款將東歐和中歐分別劃入納粹和蘇聯控制範圍。條約簽訂不久,德國和蘇聯的軍隊先後入侵波蘭。從此歐洲民眾陷入了這兩個史無前例的專制獨裁政權帶來的暴力災難,上千萬人命喪其中。

條約簽訂後不到十年,希特勒納粹政權已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而蘇聯共產政權卻利用了反納粹帶來的機遇,繼續在東歐擴展其影響,但其專制本質逐漸顯露無遺,日建造民眾唾棄。

到了20年前的這一天,即1989年8月23日,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被劃為蘇方的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出現了一幅莫斯科不曾料到的壯觀畫面:占三國人口40%的大約2百萬人,扶老攜幼、手拉手組成跨越三國、綿延600公里人鏈,要求擺脫蘇聯的統治,重獲自由獨立。人鏈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一直延續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一個個普通人平靜的比鄰而立,手拉手,舉著嚮往自由的橫幅,構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和平意志長城,史稱「波羅的海之路」,又稱「自由之路」。

蘇德密約拉開半世紀苦難序幕

70年前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秘密條約規定:蘇德共同瓜分波蘭,德國同意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後,9月17日蘇聯紅軍從東面入侵波蘭。9月28日,德國和蘇聯在布列斯特會師,共同舉行了閱兵大典,完成了瓜分波蘭的軍事行動。1940年春,蘇聯內務部在波蘭卡廷森林槍殺波蘭被俘軍官21,857人、並將罪名按到德國頭上。

1940年6月15日,蘇聯紅軍入侵立陶宛並將其吞併。次日,蘇聯紅軍又侵佔了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28日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的北部地方。

從此波羅的海三國開始了它們的苦難歷程。蘇聯共產黨為了對那裏實現徹底的統治,首先對各國文化、政治、法律等領域的精英人士動手,這些人因具有自己的分析判斷,最不容易被獨裁者的謊言欺騙。於是蘇共對這些各國精英採取了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從肉體上消滅。

1940年月7月11日深夜,蘇聯秘密警察一次性殺害了超過2000多名立陶宛知識份子。同一時間,在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36萬社會精英人士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勞改營,而當時拉脫維亞全國人口不到200萬。

在此後一年時間內,大約12,000人立陶宛人被共產黨關進監獄,其中大約5,000人被殺害。在1940年蘇聯紅軍入侵前,立陶宛人口有310萬,1953年人口再次普查時只剩260萬了。

獨裁者從不信守諾言。《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不到兩年,1941年6月21日拂曉,德軍開始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全面向蘇聯發動進攻,激戰後把蘇聯紅軍趕出了波羅的海三國。德軍被波羅的海三國人視為把他們從共產暴政解放出來的英雄,因此當納粹軍隊進入三國時,被百姓以鮮花歡迎。波羅的海三國重獲獨立。許多親人被蘇聯共產政權殺害的熱血青年懷著復仇的願望,紛紛志願加入德軍,組成拉脫維亞裝甲兵團和愛沙尼亞裝甲兵團,同德軍共同進攻共產蘇聯。

1944年,當德軍在東部戰線節節失利時,蘇聯紅軍又逼近了波羅的海三國邊界。這時主要由三國誌願青年組成的隸屬德軍的部隊,為了不讓自己的家園再度被共產黨蹂躪,面對數倍於自己的蘇聯紅軍英勇奮戰。在蘇聯紅軍重新攻佔波羅的海三國之後,大約三萬立陶宛人民還堅持進行抗擊紅軍的游擊戰。

即便在1945年5月8日納粹投降後,由拉脫維亞志願兵組成的德軍第19裝甲兵團數千士兵,仍固守拉脫維亞西部,拒絕向紅軍投降,他們撤入森林堅持打游擊。1948年,當農民們被強迫參加集體農場時,又有不少農民參加了游擊隊。游擊戰一直堅持到1952年。

面對暴力的和平反抗

在蘇聯共產黨的強權統治下,波羅的海三國民眾從沒有放棄爭取自由的努力,他們以各種方式反抗:學生們拒絕參加共青團,百姓拒絕唱共產黨歌曲,他們還大量散發傳單。

淒慘的經濟情況與生活條件,及共產黨對歷史的篡改使三國民間的反抗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達到新高潮。從那時起,隔三差五,此起彼伏的大規模和平反共示威遊行,成為拉脫維亞人的家常便飯,參加者經常達到幾十萬人,而這三國的共產黨及共青團成員的數量卻不斷減少。

最為壯觀的是1989年8月23日,兩百萬人和平的手牽手跨越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連接3國首都長達600公里被稱為「波羅的海之路」的人鏈,讓全世界的人們看到了他們終結共產黨政權的決心。

當時除了大批蘇聯紅軍駐紮在拉脫維亞,還有無處不在的蘇共秘密警察--克格勃,等待這些參加反共遊行民眾的,是警棍、牢房和對家人的迫害,但勇敢的民眾並沒有因此退縮。他們經常詼諧的以「回頭在車廂裡見」道別(意謂開往西伯利亞勞改營的火車車廂),為了自由,他們做好隨時犧牲的準備。

立陶宛:人群擋住了蘇軍坦克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向全世界宣佈脫離共產蘇聯。莫斯科先用經濟制裁手段來壓制立陶宛的反叛,但沒起任何作用。

1991年1月13日午夜,蘇聯克格勃特種部隊的坦克和裝甲車開始進攻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無線電台與電視中心。當電台報導軍車駛向電視塔的消息時,上萬名手無寸鐵的立陶宛平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電視塔下,準備以血肉之軀抵擋坦克。坦克壓扁了擋路的汽車,巴士及卡車,包括活生生的人體。子彈呼嘯著劃破維爾紐斯夜空,當夜有13名立陶宛人被殺,700多人受傷。

電視塔被佔領後,群眾不但沒有潰散,而是轉移到市中心,加入保衛議會的行列。雖然電視塔攻防中的死傷消息已廣泛傳開,沒有武裝的人們仍整夜圍繞著議會建築物,不惜任何代價阻止蘇聯軍隊對議會的攻擊。蘇軍的坦克在立陶宛人民寧死不屈的決心面前終於停了下來。

這次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也造成蘇聯士兵的嚴重罪惡感,1991年8月蘇聯共產黨保守派發動政變,正是同一批軍隊拒絕向反抗政變的市民開槍,導致保守派政變失敗,引發共產蘇聯的解體,使得東歐共產陣營的崩潰變得更不可逆轉,波海三國終獲獨立。

拉脫維亞:意志和武力的街頭對峙

1991年1月2日,蘇聯內政部特種部隊「黑貝雷帽部隊」奪取了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新聞大樓。7日,蘇共宣告,將會增派傘兵師,支援首「黑貝雷帽部隊」,奪取其他關鍵地點,進一步鎮壓拉脫維亞人民。

1月13日,蘇聯軍隊坦克部隊開槍屠殺保衛維爾紐斯電視塔的立陶宛人的消息傳到了拉脫維亞,當天下午2時,超過5萬的拉脫維亞人參加了里加的民眾大會,抗議蘇聯軍隊在維爾紐斯的暴行。里加馬上變成了戰場,民眾聚集在國會大樓、電視塔、國際電話、電報中心與其他關鍵地點,構築路障。所有通向市區的街道,都被大型公共汽車及其他車輛封鎖,還用滿載大石頭、水泥方塊、沙石、木材的大型卡車,及推土機來加強。最後再以鐵絲網、漁網、砂袋等來完成路障。市民自發的24小時在路障旁值勤,自發的給值勤者提供飲食、柴薪、休息及睡覺的房間、醫藥及防毒面具。一些生活在拉脫維亞的俄羅斯人也加入其中。這頗似1989年北京市民齊心協力堵軍車的情景。

大部份的人都清楚,面對具有強大武力的幾百萬蘇聯紅軍,這些路障不堪一擊,到時只有用自己的身軀去阻擋紅軍的鐵蹄。民眾手裡也沒有任何武器,他們有的只有終結共產黨統治的意志,很多人已準備為自由和尊嚴而獻身。這一眾志成城的場景,以及國際社會為防止蘇聯屠殺所做的抗議及努力,最終使莫斯科方面沒有敢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拉脫維亞人以堅強的意志與具有強大武力的蘇聯紅軍對峙了幾個月,直到1991年8月蘇聯共產黨解體。波羅的海三國經過半個世紀之久,付出了無數的生命代價,隨著蘇共的解體,終於獲得了自由和尊嚴。


今年8月23日,維爾紐斯舉行紀念「自由之路」(「波羅的海之路」)二十週年露天音樂會。(Getty Images)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歐盟裁定涉壟斷 Intel電子盤腰斬
北韓第二次核試 國際社會譴責
歐盟譴責北韓核試驗
美國歐盟關注伊朗政府壓制抗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