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中文熱
(大紀元記者朱江報導)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教育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許笑濃表示,加州僑校華裔學生對AP首考反響熱烈,家長到處問,想要報名的學生很多。因為部分僑校不具備AP考試條件,他們三月開始就在幫助學生聯繫公立學校參加報考,但多數公立學校不接受外校報名,目前聽說只有聖馬利諾(San Marino)學校的學生找到了考場。對於十一年級的學生,就有可能錯過這次機...
AP
(大紀元記者衛君宇紐約報導)2004年,美國大學理事會向1萬4千所中小學進行問卷調查,問詢關於要增設AP語言課程的選擇意向,結果有近2400所學校對開設AP中文表示了濃厚的興趣。此不同尋常的積極反應,使得中文熱從美國商業、交流及一般民間走向了學校課堂的議事日程。5月9日,AP中文將舉行第一次正式考試,為此,筆者走訪了大學理事會AP世界語言部的主任托馬斯.麥特...
中華文化產生漢字,漢字也在傳遞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漢字和文化內涵互相涵射,其實只是微觀訊息和巨觀訊息的差別而已。漢字不是英語般的表音文字,先將文字轉換成語音在語音上尋求社會共識的意義而是在字形、字音、字義上都和文化互相涵射。
一般低年級老師在教國字時,似乎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有半堂課都花在「國字筆劃練習」上。「小朋友,看這裡,這個王字這樣寫唷,跟我寫一遍……」同學隨著老師寫幾遍以後,接下來就讓同學依樣畫葫蘆,寫個十遍。鄧老師很感慨的說:「這樣寫了十年,也未必知道這個字為甚麼要這樣寫 」。
中文字是一種表義文字, 文字本身不因當代的語言變化而有所改變,所以數千年前老子的道德經現在的人們仍然可以傳頌不已,然而莎士比亞的原本如不經翻譯,現在的英國人只能望古英文興歎了。學習中文字本身字義和字在文中的意義就更加重要。
在學習中文字時有一些學生常常寫錯別字卻沒有自己訂正自己錯別的策略,所以中文字的學習常需要教師提供策略而學生學習卻相當被動,然而唐自杰(1965)發現學生主動分析與練習糾正錯別字效果較好,也就是學生必須主動的去對自己學習中文字的狀況提出修正策略。
我們在看到一個陌生的事物往往會用熟悉的事物去詮釋,例如:當看到水中在一種生物很像甲字就有人用甲魚來稱呼鱉。這種詮釋方式就是把新事物用舊經驗去比較、類比來了解新事物,也把新事物融合成自己的經驗範疇,也成了自己熟悉的一部份。
當一個人經常接受煙酒毒品的刺激,而形成了習慣,那時就會產生對煙酒毒品的依賴,最後擺脫不了這惡習慣的控制而受到身心的摧毀。也許是智者看到這個隱患,就把這「隱」字套上一個「病」字殼,造成上癮的「癮」、毒癮的「癮」字,讓人清清楚楚地體會:這是一個隱藏的病患。
有一位緬甸高僧「韋無大師」在講開示時總要勸人守住自己善良的本性,不要受到「大」樣的壞影響而損了自己的德業,接著他會解釋道﹕我說的「大」樣是生活上的變化,諸如由雇員變老板,再由小老板變「大」老板,或是小地主變「大」地主。小官升「大」官,小演員變「大」牌演員,這種受到「大」樣變化的人,很少有人能保持本來面目。所以韋無大師要慎重的提醒大家。
常常發現學生將幫助寫成幫住、柵欄寫成柵「攔」,這些都是學生因為不了解詞的意義所以寫出別字,所以掌握詞的意義進而掌握字義 就能寫出正確的字了。
(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道)從2月8日以來,世界著名報紙、英國主流媒體《泰晤士報》將開展爲期10天的“中國周”活動,以慶祝農曆新年的到來。過去幾天裏,醒目的漢字出現在該報最醒目的地方,報紙内一系列普通話中文 程和免費贈送的光碟,在英國主流社會掀起了學中文的又一高潮。
有這樣一個傳說:住在溪邊的一對老夫妻,有一次撿到溪上游漂流下來的一個大西瓜,抬回家後西瓜卻裂開來,想不到瓜裡生出一個小孩。這「瓜」的孩「子」當然沒有父母。從這以後沒有父母的孩子就叫他「瓜子」併成一個字就叫「孤」。沒有父母的孩子就叫「孤兒」。許多學生聽了這個故事以後,「孤」這個字就不再寫錯了。
當學生寫出錯別字時,我們的訂正策略常常是寫出一個正確的字,然後再請他練習數遍。希望他能夠糾正錯誤重新寫出正確無誤的字,然而這種策略真能糾正一切錯誤嗎?
在中文字教學過程中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生字學得愈好的學生,學習生字時往往能正確無誤的寫出字形,而且俱有多樣化的學習生字策略,會在一個學習策略不太適合學習時會立即轉換另一種策略進行學習,而學習不佳的學生往往缺乏多樣化的學習策略導至他們常常寫出錯別字。
漢字的構造中以形聲字最常見,多數是由兩個字合併而成,一個是聲符,取他的字音,另一個字是形符,取他的字義,表示事物的類別;有時我們發現有些字的聲符還兼備形符的作用,起了聯想和表意的功能。
如果請你猜一個謎,謎面說:有一種廚具。可以容得下整「隻」獵物還能加進一些菜瓜,讓我告訴你,這個謎底就是「鑊」,是古代的一種大鍋,這個鑊字裡草字頭代表菜瓜,草字頭下的「隻」表示容得下整「隻」獵物,這個鍋是金屬做的,所以它屬金部。
「出息」原指志氣,上進心或前途的發展。可是目前多指賺大錢、當大官。如果一個人收入少,地位低微,就會被人貶為沒出息。這種意義的轉變,觀念的偏邪,正顯示人倫道德的衰敗,人們盲目地對名利現實的追求。
「袱」字從衣表示布帛製成的袋子,可裝盛各式各類的東西,一般稱為包袱。袱字的右一半是「伏」,可以理解為潛「伏」著奧妙又詭祕的東西。這樣說當然不僅是指有形的包袱了。更多是指向無形的包袱。
目前電腦打字很流行,因為方便又快捷。所以越來越普遍。不過方便是須要付出代價的,那代價就是「留心」部首。我們常看到用發音打字的朋友,當許多同音卻不同部首的字排列起來時,會感到拿捏不定,再加上心急,便會把部首搞錯,打出錯別字來。
國:邦也。從口從或。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屬皆從口。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
我常聽到有人把唐李紳《憫農詩》中:「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裡的「飧」念成與「餐」字同音,這是錯誤的。「飧」字由「夕」與「食」合成,很清楚的說明是晚上要吃的飯,讀音是「孫」,不與「餐」同音,把飧字加「上」和「又」表示吃了又要再吃,而不限於(夕)晚上,這個組合就是「餐」字。
先就字的結構來看,「道」字的□部(俗稱「走之」旁)有移動行走的意義,而「首」字有帶頭創始之意,所以合起來用於路與方向上,包含著途徑、辦法之謂。一個人要帶頭,一定要有「道」行,帶頭帶得好,讓社會上的人都能以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偽等為行為的規範,通過教育和學習,形成一定的信念,我們就稱之為「道德」。
那裏有一種金瓜,扁扁大大的,讓它成熟風乾了以後,在乾金瓜的周邊打了一些小洞,大小只夠猴子探手。掏空乾瓜瓤,再裝進些許雜豆類,幾個獵人抬到有猴子的地方,找棵大樹下去,獵人一到,猴子都會爬到樹上觀看,那時獵人們圍著大金瓜,假裝伸手進到金瓜殼裡,其實只用手指頭掏出幾個豆子吃給猴子看,然後獵人們留下大金瓜殼掉頭走了。過了一陣子,猴子們料定獵人走遠了,剛才在樹上觀望的...
記得小時當我們做錯了事,被父母師長發現時,便會受到應得的處罰,當時我自己會感到理屈,受了罰後也就釋然了,可是我有一個同學,他卻對老師的處罰不甘心,他暗恨著那位老師,常要故意做出違抗老師的行為,老師也漸漸對他產生反感,後來了事情鬧大了,這個會記恨的同學離開了學校,他的家庭也不是很富裕,退學後就給他找個工作。我知道那個同學從不再踏上校門。
有關貧富的定義,古今在概念上的差異很大,我們由字慧角度上來做個比較就可發現很多值得反思之處。
有人問:在「字慧」(八)裡,說明了「美」字的另一種深意:只要有象徵吉祥的表態,就是「美」。這一種解釋,比起徐志摩先生說過的:「數大便是美」更令人易於接受與認同 。可是美麗的「麗」字怎麼解呢?
在常見的錯別字中,「奮」與「舊」字的底部常被人掉換:奮字底常被寫成「臼」字而「舊」字底的「臼」卻被寫成「田」。如果你想起我們中國是以農為本的國家,古代的中國人多數得在「田」裏奮鬥, 那才有大美好(佳)的事, 上面「大」中間是「佳」(現常被人寫成「隹」)底下是「田」, 組成一個「奮」字,這是很自然的事 。
小剛、小強走在石板路上,因不久前下過一場大雨,路上溼溼的。小剛關心地說:「路面上有水,會滑倒,老師說過:漢字裡提醒我們,要是不小心滑倒,會傷到骨頭。」「奇怪!漢字怎麼能說話呢?」「這很簡單,我們讀到『滑』字的時候,這個字是『三點水』加『骨』頭。老師說這個字好記:有水的表面容易滑倒,滑倒時可能傷到骨頭,要特別小心。這樣一解釋,就很容易記下來了。」從那以後,凡是...
共有約 88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