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边缘的最后报道

赫本

人气 543
标签:

台北《中国时报》报系前驻华府特派记者、驰骋美国首都新闻界四分之一世纪的冉亮,一月十七日凌晨,因癌症并发症造成呼吸衰竭,病逝维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安宁照护中心,年仅四十九岁。在华府二百多人参加的追思礼拜上,前驻华大使李洁明、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丁大卫、台湾驻美代表程建人等都亲临致词悼念。葬礼十九日举行,埋骨维州费尔法克斯市纪念墓园。大华府地区华文报纸《华府邮报》、《华盛顿新闻》等,相继刊文志哀。

二月十六日,出版冉亮遗作《爱是永不止息》的台北圆神出版社,为她举办了纪念会,前台北驻美代表丁懋时、国民党副秘书长胡志强的夫人邵晓铃、台北资深媒体人卜大中、傅依萍、周玉寇、陈文茜等都前来追思好友。每个人都盛赞她对工作的热忱及面对病魔的勇气。

甫升为国民党副秘书长的胡志强曾任驻美代表,他为此书作序《绝不辜负生命的冉亮》。序中说,原计划冉亮新书出版时,在自己主持的广播节目中与她电话连线,无奈天不从人愿。邵晓铃与冉亮结识于华府,对她跑新闻的冲劲、克服病魔的毅力,印象深刻。她引用徐志摩《偶然》中的诗句“在交会时互放的光芒”,形容冉亮是那种让你神会的朋友,她没有被生命击倒,她的无私和对工作的热忱,都化成了光与热,影响了别人。

《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冉亮政大外交系学长卜大中表示,冉亮的正义感与身为新闻专业者那不能忍受捏造事实的个性,令人难忘,她对于自己无法苟同的扭曲观点,绝对力斥到底。卜将她比为电影《卧虎藏龙》里的李慕白,后者吐出最后一口气,表达了对俞秀莲久藏的爱意;冉亮则倾最后体力于笔端,诉说对人生的责任和对亲友的爱。

敬业与专业口碑颇多

冉亮一生只打一份工。二月二十四日,老东家《中国时报》报系为她举办了追思会。年逾九十的创办人余纪忠亲撰长文,盛赞她的敬业与专业,满纸依依。

冉亮于龙年(一九五二)生在台北,兄姊皆以战乱期间的出生地命名,唯她的名字出于天将亮之意。她人如其名,性格明朗,短短一生亦如流星般闪亮。七五年,她以第一名毕业于政治大学外交系,并进入政大外交研究所,同年进入中国时报系工作。由于表现卓越,七七年派任驻美特派记者,迄于辞世。在报道许多和美国、中国大陆、台湾三地有关的重大新闻中,冉亮都表现优秀,为报社打了一个个胜仗。

冉亮九四年二月得知患乳癌,当时已是第三期,经化疗、切除及骨髓移植手术后痊愈。她曾将这段与癌症搏斗的过程,写成《风闻有你,亲眼见你》一书,《读者文摘》特以她作封面人物刊登书摘,亚洲女性获此殊荣的,她是首位。冉亮稍后回台,呼吁妇女注重乳癌防治。

发现乳癌翌日,她仍采访CNN总裁泰德‧透纳,并曾于癌症疗养期,独自译完八千多字的《美国五角大厦─近程的中国》报告全文,为报社抢到独家消息。完成化疗疗程后,她又马上采访曾任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主席、目前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这种在新闻工作上不为人后、甚至忘掉病痛的精神,为同业中罕见,但这或许也是刺激癌细胞再度突袭的原因。

九九年秋,她癌病复发,转成卵巢癌。她接受台北的电台越洋采访时表示,卵巢癌比乳癌更难缠,虽坚持化疗,但自知痊愈无望。

二零零零年十月,她在报端撰文,与妇女同胞恳谈抗癌感受,认为“恐惧本身正是最大的恐惧”。她说,初期的一切坏消息造成的害怕心理都是正常的;但她鼓励患者用理智去克服“害怕”,面对现实,然后坦然与医生充分合作,接受治疗,以平静、积极的心,对付一切苦难。尤其不应自我放弃,因如果自己先丧失斗志,被动认命、坐等死亡,那无异于辜负了生命的意义。

一向乐观开朗的冉亮,将个人的生死,坦然交给上帝,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一双贴心的儿女,每每想起总久久无法平息,她祈求上帝能多给她一些时日,多陪陪儿女。去年六月,冉亮开始在《中国时报》“浮世绘”版撰写“眺望──在癌症的窗口”专栏,《爱是永不止息》收的主要就是该栏内容。

给后代留下精神财富

这些“以笔磨心、以心磨笔”写出的文字,包括了《给儿子的一封信》、《学习释怀》、《死亡不在意念之中》、《美好的仗我已打过》、《亲情最美好》、《我没时间浪费》、《有好多话想对你说》、《向我的爱逐一告别》、《我还有希望吗?》、《不要忽视内在的力量》、《在苦难中学习感恩》、《爱别离》、《癌症患者的困惑》、《就这样,再见了,化疗!》等三十二篇文章。原先计划是四十篇,但她病情急转直下,来不及写完。

冉亮表示,写作是为了给儿女留下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她一生或许相当辛苦,但始终热爱生命。而生命是一场值得全力以赴去学习爱的经历。书中写到,笃信基督教的她曾询问儿子最喜欢的圣经金句,儿子给了她“爱是永不止息”这句出自《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的亘古名言。这句话也成了最贴切呈现此书意旨的书名。

在最后的《癌症患者的困惑》、《就这样,再见了,化疗!》两篇中,冉亮谈到自己历经无数次化疗,痛苦不堪,又对西医“以毒攻毒”与中医“清毒”之间的矛盾深感困惑,终于决定不再进行化疗。作出这个决定,等于放弃延长生命的意愿。写完第三十二篇,她已无法动笔,寄出稿件后不到三星期就与世长辞。向化疗道别,无意中也成了向读者告别。

冉亮的专栏在报纸连载期间,回响不断,有人提供调养秘方,有人交换经验,有人感谢她启示人生,也有人纯粹为她加油打气。冉亮自己选择了若干篇收入附录。但是,这些回响并未因她去世而停止,“浮世绘”在刊完冉亮文章后,继续刊载源源不绝的读者投书。这种作者与读者的热烈互动,超越编者的想像,可能也是冉亮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生死学在西方已俨然成为显学,但在华人世界,仍因对于死亡的忌讳起步维艰。不久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即《生命的留言》,本刊去年最后一期曾发书评)使死亡问题浮上台面,引人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如今,冉亮的《爱是永不止息》则进一步启发了妥善运用有限今生的方法。冉亮给人的感觉是不仅自己活得灿烂,也嘉惠与照亮了别人的生命,化死亡的威胁为今生努力的动力,因而超越了死亡。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这不只是一本逝者预知死亡的纪事,更是一本有益于生者的励志书。

--转自《亚洲周刊》


    相关文章
    

  • 我们为什么被屠杀?!爱国者必看 (3/4/2001)    
  • 高雄发生枪击案 四人受伤 (3/4/2001)    
  • 英国科学家发现“元神”存在证据 (3/4/2001)    
  • 为了忘却的记忆:上海“处女膜修复”手术实录 (3/4/2001)    
  • 大陆股市:证监会操刀退市 烂T股挣扎出局 (3/3/2001)    
  • 科学家最近在大鼠附睾中发现抗菌 基因 (3/3/2001)    
  • 叶利钦助手:否认关于前总统生命垂危报道 (3/2/2001)    
  • 在火星上打洞 以探测火星上有无生命 (3/1/2001)    
  • 牙痛也会要人命 (3/1/2001)    
  • 真象 (3/1/2001)    
  • 美国男童被冻生命垂危 (3/1/2001)    
  • 尊重植物!! (2/28/2001)    
  • 经济不景气,“工商名人录”成为勒索名单 (2/28/2001)    
  • 吴宗宪自述童年经历 (2/28/2001)    
  • 健康不在心灵之外  (2/28/2001)    
  • 美航天局宣布发现火星生命证据 (2/27/2001)    
  • 科学家又发现新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过生命 (2/27/2001)    
  • 科学家提出新证据:火星确曾有生命存在 (2/27/2001)    
  • 一位无手无脚女子爆发的生命奇迹 (2/27/2001)    
  • 科学家: 发现火星生命新证据 (2/27/2001)
  • 相关新闻
    牙痛也会要人命
    科学家: 发现火星生命新证据
    一位无手无脚女子爆发的生命奇迹
    科学家又发现新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过生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