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的普世价值

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面面观(4之3)--

唐元隽

人气 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17日讯】道德是人长期形成的、靠内心善恶观做标准来约束行为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古人谈道德,“道”,原指人行的路,在此表示事物的本体 及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而“德”和“得”意义相近,指人的行为由 “道”所得的规律或性质。“德”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许慎语)。从伦理学角度说,它是“以善念存于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以善德施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
有西方学者认为:“道德是人控制低意识激情,找出一个内心理性的代言人,即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外界和内心的规范的适应力量”。 西方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巴德法则)及“自由”、“平 等”、“博爱”等基本道德思想。

用来调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理念规范,来自人性的基本需求。人要求爱与被爱的欲望,决定道德理念按照善的原则建立起来。人对他人所具有的善念、支持的精神活动,是道德的源泉。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众德之德”,而“恻 隐之心”是人同情亲爱他人的心理活动。

虽然现代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理念有极大影响,但它超功利性的特点 十分突出。人一出生便处于家庭道德培养和熏陶之中;略长大后受进 一步的道德影响;这期间主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毕业后,人们走向 社会进入独立生活,受社会教育,常从事受道德评价的活动。人从幼年开始、经以上过程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道德意识,一般可保持终生,除非遇有重大生活变故所导至的思想影响令其改变。

道德作为心理活动,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这种力量依赖道德的维持方式,也就是对人道德意识及规范的形成和维系起决定作用的外在形式。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道德,无论从主要内涵或目标上看,都是在于使社会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社会成员各取所得、相安相好,整个社会协调和谐地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道 德意识和规范有所不同,但人类道德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相互关爱。

从整个人类来看,既然人性的基本性质如此相近,那么所有的人的社会相处相安的共同规则一定存在。也就是说,存在着普世的、具全人类性的道德规则。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道德已具 有较多的宽容性;人的价值观也具有多元化的倾向。所有这些有效地协调了各种价值取向。以致最具全人类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精神,在人类步入世界大家庭的关健时刻,正逐渐占领人们的心灵。

原载《凯迪网络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 (5/17/2001)    
  • 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 (5/17/2001)    
  • 陶杰:名教罪人 (5/16/2001)    
  • 世贸会给中国带来巨变吗? (5/14/2001)    
  • 文思慧﹑卢思骋﹑施鹏翔﹕垃圾输内地──输出灾难 (5/13/2001)    
  • 网络腐败症—-中国官场病症系列谈之四 (5/9/2001)    
  • 情欲至上症──中国官场病症系列谈之三 (5/9/2001)    
  • 依法判案 以德示人 (5/9/2001)    
  • 成立全球性组织关注科技伦理道德迫在眉睫 (5/9/2001)    
  • 欧盟外交专员敦促道德外交 更多考虑人权因素 (5/5/2001)    
  • 扮演上帝?科学家所知有限 (5/5/2001)    
  • 英国:基因改造婴儿技术引起担忧 (5/5/2001)    
  • 基因改造婴儿引发“道德战” (5/5/2001)    
  • eBay将禁售有仇恨性物品 (5/5/2001)    
  • 首批基因改造人诞生﹗ (5/4/2001)    
  • 德国成立委员会 专门处理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5/4/2001)    
  • 我们没有任何矛盾–米卢首次公开谈及孙继海 (5/3/2001)    
  • 刘军宁: 论恶与人性 (4/26/2001)    
  • 杨支柱: 授予烈士称号与以德治国 (4/26/2001)    
  • 肖雪慧: 禁书──愚蠢而邪恶的发明 (4/24/2001)
  • 相关新闻
    肖雪慧: 禁书──愚蠢而邪恶的发明
    杨支柱: 授予烈士称号与以德治国
    刘军宁: 论恶与人性
    我们没有任何矛盾--米卢首次公开谈及孙继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