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书摘

书序:遇见一位名叫“老师”的好朋友

四、五十年前念小学的孩子好像都接触过一本“课外读物”,书名叫《爱的教育》,也许当年乡下的小孩除了课本之外,可以读到的书不多,所以直到现在印象依然深刻。

书里的主角是一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他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他的家庭和学校生活、描绘他周遭的师长和朋友,以及平常日子里他所遇到的种种事件,和身边的人对这些事件的反应所带给他的感受。

直到现在始终记得的是,书里头那几个老师和父母的“样子”──那种以理解的态度和自然流露的爱去对待孩子(包括“坏”孩子)的样子。

记得,是因为书里的大人和当年我们所接触到的大多数严肃到令人“畏”而远之的父母和老师截然不同;书里的他们好像从没带教鞭上课、从没大声责骂或打过小孩,他们还会跟小孩如同朋友聊天一般温柔地讲话,讲跟功课毫不相关的话,而那些话让一个四年级的意大利小朋友“安列柯”深受感动,甚至因此得到启发和安抚、慰藉的同时,却也让一个正在阅读的台湾小孩感同身受。此外,正在阅读的他们甚至还多了一种感觉叫做“期待”──期待明天天亮的时候,他们的老师和父母都会变成书里头的那种“样子”。

当年读过那本书的孩子应该不少,而且多数的他们都早已成为别人的父母,或许也有许多人选择成为教育工作者,但,他们是否都因此成为自己曾经期待过的那种“样子”?

未必。

多数已然老去的我们都清楚整个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也都理解每个不同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有不同的特质,未来也必将有不同的人生历程和选择,然而一旦面对自己的孩子或学生的时候,我们却很容易忘记、甚至不知不觉地以单一的评断标准要求他们成为那种我们所“期待”的人,而且理由通常只有非常专断的一个──我们是为你好!

自己在结婚之初就决定只要一个小孩的理由非常单纯:我知道做父母很难,因为“教育”很难。

我曾经认真地想过:当自己都还是一个不断犯错、还在摸索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还对世界的未来充满疑惑、还需要随时“受教”的人,凭什么去“教育”一个跟你的性别、性格、兴趣,甚至连成长背景都可能完全不同的人?

因为知道当父母很难,所以决定把孩子当成忘年之交一般的朋友,是彼此的人生路程上可以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陪伴者;因为是朋友,所以没有阶级与成就区分的要求;因为是朋友,所以不存在压力或紧张关系;因为是朋友,所以在难免犯错的时候可以彼此谅解、彼此包容。

记得孩子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那个晚上,他走进书房拍拍我的肩膀说:从今天起,你可以少累一点啦;从今天起,你不用再给我零用钱。

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从此他将独立,将为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和生活负责了,所以我也很认真地跟他说:我也要谢谢你,谢谢你在过去的日子里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忧虑和负担。

之后我们像朋友一般地聊天,说他成长过程里的点点滴滴;他说他会想起一些老师,一些因为讲了、或者带引他们做了一些与功课全然无关的事,但却让他终生难忘的老师,他说:“我不一定记得那些赞美过我的成绩的老师,但却一直记得好几个在我犯了大错之后却选择原谅我的老师!”

我不否认当时自己几乎是热泪盈眶地看着那张已然是一个大人了的孩子的脸,不过让我感动的不是他的感性和真诚,而是觉得这个孩子何其有幸,在他竞争激烈的求学过程里,竟然遇到那么多我们不认识的,名字却都叫做“老师”的好朋友。

我不知道孩子的那些“朋友”到底做了哪些事、讲了哪些话让他感动、受用,不过下一页开始的这本书不仅让我、也必将让你了解,让你同样感动、受用。

在读过《爱的教育》四、五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台湾的老师以周记的方式记录了他教学过程中与许多朋友如何相处,如何彼此陪伴、依赖、谅解、包容的点点滴滴,而这些性格、兴趣、生活背景都全然不同的朋友,在他心里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叫做“我们的孩子”。◇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