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0年11月13日讯】每年十月,中国的粮仓,黑龙江、江西等省都会上演“抢粮”大战,今年尤为激烈,特别外资粮企“有多少要多少”,令中企和粮库担忧“粮价要涨到天花板上去了”。由于自然灾害,据美国农业部预测,今年世界粮食产量会减少8千万吨。国际粮价大幅攀升,小麦价格一度上涨60~80%,出现40年来最凌厉涨势,更给中国粮食市场带来“恐慌”。粮价是百价之王,粮价预期上涨成为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
几十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在GDP的指挥棒下,掀起一波波的“圈地运动”,无数村庄在消失,中国仅有的全球7%的可耕面积进一步缩减,由于污染加剧,资源耗竭,粮食生产正在步步萎缩。如何养活这个星球上的四分之一人口呢?在进口粮食的同时,中国政府引进了基因改造技术。
2009年11月27日,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基因改造水稻、一种基因改造玉米的安全证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允许主粮基因改造种植的国家,引起民间强烈反对,因为基因改造作物都是绝育产品,必须永远依赖跨国公司出售的种子、化肥,中国的粮食资源将完全受制于他国。粮食是国家的命脉,未来中国的命脉在哪里呢?
没有硝烟的抢粮大战
文 ◎ 华明
粮价涨,百价涨。今年秋季,晚稻尚未收割,抢粮大战就已上演,外资粮企“有多少要多少”,国际粮价在暴涨,殊不知中国粮库空空如也。为解决粮荒,当局大量进口具安全争议的基因改造食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中国若粮食短缺意味着什么?
今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一串串颇有创意与涨价相关的新词汇“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不得”、“蘋什么”牵动千家万户。国家统计的通胀指数也在上涨,民众钱包持续缩水,生活水准下降,而中国央行还警告,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
俗话说,粮价涨,百价涨。今年秋季,晚稻尚未收割,抢粮大战就已上演,实力雄厚的外资粮企“有多少要多少”,令中方粮企和空空如也的粮库主管深感担忧。长期以来,当局压低粮价,有专家直言,如果中国农民知道国际粮价在暴涨,粮价上涨局面有可能失控。莫非中国低粮价时代结束了?
为解决粮荒,近年来,中国进口大量基因改造食品,大豆作为最早引进的基因改造食物,已逐步占据了中国的大豆加工市场,“逛超市满眼都是基因改造豆油”,导致国产大豆加工企业97%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而大力发展的基因改造种植,却受制于国外生物技术,使中国的粮食竞争处于劣势。中国食品如何能不涨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中国若粮食短缺意味着什么?“牵一发则动全身”,一位美国华人曾告诉《新纪元》,他与美国芝加哥粮食期货市场的一位经纪人私人聚会,之后想去期货市场看看,这位经纪人连忙说,千万不要去,甚至都不能一起走出这个餐馆,如果让期货市场的商人看见华人,粮价市场必会产生大波动,担当不起。
外企加入“抢粮大战”
金秋十月,中国南部的产粮大省江西省出现疯狂的一幕——稻米尚未收割,一场空前的收粮大战却已上演。外资粮食企业、国有粮食企业以及民营粮食企业都参与到“抢粮”的大军当中。
“外地好多人到这儿来收购,他们出高价,(国家)粮管所出96元,他就出98块、99块,叫我帮他收购,他说有多少要多少。”江西省抚州市东馆镇的农民游春荣10月27日感慨的对《国际线上》说。
以往很少见的外资粮食加工企业,例如,不计收购成本的国际粮食巨头益海嘉里已经在江西建设了一个日加工大米600吨的大米加工厂,未来要达到日加工1,200吨大米的能力,其主要的收购目标就是当地种植的稻米。
粮库空空如也 粮价整体走高
而在中国产粮重地的东北,牡丹江市农委专家10月22日预测,粮价将呈现整体走高态势,大豆、玉米、水稻三大作物价格平均每公斤比去年高出0.2~0.4元,一改往年新粮上市价格走低的态势。目前新大豆已陆续上市,受进口大豆走高的影响,价格也明显高于去年。
中储粮桦川粮库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10月17日收粮告示贴出后一直没人送粮,偌大的粮仓内空空如也。“桦川库能存十几万吨的粮,但现在几乎都没有了。”中储粮桦川库副主任韩伟说。新粮上市的价格已把去年的国储收购价远远抛在了后面。
中国第一大粮仓黑龙江省,水稻价格已冲向1.40元大关,“都快赶上去年大米价格了”。而该省占全国产量一半的大豆,价格不到一个月每斤涨近0.20元,涨幅超过已经疯涨一轮的水稻。
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无一例外,经纪人“有多少要多少”,而粮农“捂粮惜售”,富士米业相关负责人不无担心地说:“粮价恐怕要涨到天花板上去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何志成更直言,如果中国农民知道国际粮价在暴涨,粮价上涨局面有可能失控。
粮价上涨 引爆通胀
“今年下半年开始的通胀预期上升,直接因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背后因素复杂,进入四季度,炒作成分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何志成警告“粮价上涨局面有可能失控”。实际上,10月19日,央行决定加息,就是在警告通胀预期。
“我国粮价多年来一直低于国际价格,被长期压制,已经积累了巨大市场上涨能量,借助国内外流动性过剩之势,未来一段时间粮价上涨的持续性甚至是报复性上涨几乎是肯定的。”何志成认为,但更让他担忧的是,由此可能引发通胀预期失控,带动更多商品轮番上涨。
粮价和通胀什么关系?据报导,1985年、1988至89年和1993至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不仅如此,伴随这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也都在上年或当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今年,恰恰也是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近期,房价、油价、肉价、油价、粮价、菜价、蛋价、棉花价轮番飙涨。而中国央行还说,短期内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近日有专家表示,央行为了刺激经济,近年来超发了43万亿人民币。因此,滥发钞票被认为是通胀主因。
粮价波动 全球恐慌
受到中国强劲需求的影响,10月28日,芝加哥市场的大豆价格已达14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准。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的棕榈油价格突破了此前的27个月峰值。泰国稻米价格正在逼近六个月高点,《华尔街日报》报导。
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今年多国出现粮食歉收甚至绝收。中国由于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夏粮7年来首次减产;炎热和干旱天气造成德国、英国、波兰、匈牙利和法国北部的小麦产量降低;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遭遇80年不遇的洪灾袭击,造成严重食品危机。
世界粮食市场此前已发生过巨大动荡。今年8月底,欧洲最大产粮大国俄罗斯因小麦减产,发布出口禁令。国际市场做出剧烈反应。粮农组织9月份发布报告,国际小麦价格飙升60~80%,玉米价格上涨约40%,出现40年来最凌厉涨势。
10月8日,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的美国农业部发布玉米产量预测报告,预计美国今年总的玉米产量将减产4%。全世界大惊,因美国玉米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70~80%。当日国际玉米价格狂涨6%,三天后,又飙升了8.5%,创造纪录,近37年来全球玉米价格增长最快的一天。
粮食短缺怎么办?
什么都可以缺少,但粮食不可少。今年的全球粮食价格狂涨,使一些严重依赖全球进口粮食的国家都暗下决定:粮食还得自己来生产,否则太受制于人。
比起发达国家,中国食品占国民平均收入的比重非常高,高达60~70%,粮价稍微上涨,对老百姓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在压低粮价,并对农民隐瞒,粮价“被”长期低于国际价格,用于稳定社会。
而中国的人口又增长迅速,近年来,在GDP的大棒挥舞下,地方政府强拆民居,逼农民“上楼”,扩大城市化,耕地面积日渐萎缩,粮食问题更加严重。怎么办,政府开始引用基因改造技术,不管国内外如何争议。
力挺基因改造的专家认为,近百年世界人口暴涨土地短缺,为何没发生全球性的大饥荒?最重要的是生物技术的发明,增加了农作物产量,某种程度上还避免了虫害,甚至加强了特定营养成分,可是,传统食物被悄然改变。不过基因改造食品引发的国际上的巨大争议,至今没有定论,但在中国也已泛滥。
“基因改造油”充满中国市场
“你看看,这些标着‘基因改造’成分的豆油,还都提价了。”10月28日,在青岛宁夏路一家大型超市的食用油专区,正在买油的市民陆女士说,因为花生油价格贵,本想买一桶调和油,结果发现专柜上几乎所有的调和油和大豆油都包含基因改造成分。
大润发超市一个品牌大豆油的销售商说,现在的大豆油全是由基因改造的大豆榨出的,据她了解,市面上已经没有非基因改造的豆油了。青岛港区内的渤海油脂有限公司经理李先生说,进口大豆出油率达到20%,超过国产的4个百分点。
“因此说中国70%的油脂企业靠外资控制一点也不夸张。”李经理说,青岛港的粮食在大连交易所,每年的粮食进口在以25~28%的速度增长,其中进口粮食的95%以上都是大豆,今年上半年已经进口大豆287万吨,而去年一年才只有387万吨。
大豆生产萎缩 定价权丧失
中国大豆产量不足市场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尽管连续多年大豆丰收,进口原材料上涨就成了国产豆油的最终“定价推手”。今年前9个月,中国通过海关的大豆进口量为4,016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1%,《中华工商时报》29日报导,因受国外基因改造大豆进口冲击的不利影响,近年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全年有97%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10月20日,为平抑食用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中国国家粮油交易中心抛售30万吨国家临时存储食用油,似乎并不能完全抵抗住此次“涨价潮”。
对于明显地“反常”涨价,业内人士认为,表面看来,是因为进口大豆价格上涨、游资对通胀预期的炒作和10月10日的美盘暴涨,但问题的实质还是老话题:国产大豆“定价权”的丧失。不过这些似乎并未引起当局的重视。
基因改造食品侵入中国
2009年11月27日,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基因改造水稻、一种基因改造玉米投入商业化种植的安全证书。大米和玉米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从而中国成为全世界首个批准主粮基因改造种植的国家。此举引起民间的强烈反弹。
今年4月,130多名学者联名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农业部收回安全证书。两会期间,也曾有5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对基因改造商业化种植。之后,民间的反对声音更是此起彼伏。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承认,对于基因改造作物之所以存在安全性顾虑,主要是有些基因改造作物特别是抗虫的基因改造品种,含有一种物质叫做BT毒蛋白。由于虫子吃了BT毒蛋白可以被毒死,因此长期摄入该物质对人是否有害很难说。也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匆忙批准基因改造食物是在拿十几亿人当小白鼠做试验。
粮食战略 中国将处于劣势
普遍认为,种植的最直接的后果:一是基因改造产品都是绝育产品,不像传统农作物,可以用打下的粮食作为来年的种子,而只能每年购买新种子。二是基因改造食品对农药化肥具有特殊要求,只能使用基因改造种子公司指定的农药化肥。在国际“粮食战争”的背景下,中国将处于劣势。
据悉,中国在研发的8个基因改造水稻品系共涉及至少28项国外专利技术。换言之,中国的基因改造农作物并没有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世界上主要农作物基因改造种子的专利权,几乎全部属于孟山都、拜耳、杜邦三家跨国大公司,购买就要支付昂贵的专利费。
更严重的是,在最终的食物生存权上,中国以后可能将完全受制于西方基因改造跨国公司。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中国的未来还不令人担忧吗?◇
===============================================================
中国粮食生产隐患
文 ◎ 王净文
“城市开发”、“拆村并居”,从1997年至2009年,中国农耕面积净减1.23亿亩。即使守住农田,中国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净挣两三千元。农村强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打工,耕地质量大幅降低,水资源耗竭,污染加剧,灾害频发,这些都将成为中国未来粮食生产不可避免的危机。成为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一大隐患。
对于家庭餐桌粮食浪费率10%以上的中国人来说,很少有人想到未来的某一年,由于自然灾害,中国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库存粮食仅够吃几十天,国外粮食又买不进来,那时的中国人该咋办呢?在粮食问题上的居安思危永远都不是杞人忧天,何况随着人力物力资源的衰竭,中国粮食生产正面临萎缩的危机。
2010年10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言人指出,在连续六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秋粮预计增产较多,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获丰收。”中国粮食产量2007年达到五亿吨(一万亿斤)之后,最近三年的统计数据一直维持在这个高位上。
不过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2008年3月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提交了一份提案:“有些国家储备粮库是空的,这些人虚报是有好处的,他们可以从国家拿补贴,还可以拿仓库来存其它东西,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在大陆,每年国家给粮库的拨款是按照其上报的库存粮食量来决定的,用于粮食的烘干、防虫、保质等存储工作。
统计数据太虚假了
袁隆平发言之后的2008年,大陆媒体相继曝光了至少三起大型粮库亏空案。处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徽当涂粮库,统计数据上这里储存着中央、省、市三级储备粮约8万吨,但实际上粮仓里空无一物,大门落满灰尘,铁锁布满铁锈,当地其它粮库也大多是“三年无粮可卖了”。在黑龙江富锦九零粮库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粮库的中国粮食储备基地,里面连发霉的陈米粮都被粮库主任和职工偷盗出去卖得差不多了,尽管抓了几人,但粮食却追不回来了。12月四川荣县国家粮食储备库发生火灾,救援人员发现,粮库内存储的不是粮食,而是果冻、可乐。
2009年3月31日国务院因此发动了为期三个月、十万名粮食职工参与的全国粮库大清查,不过检查结果至今没有详细公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凤田表示,这种系统内老熟人之间的互查,只能是“你好我也好”的大团圆,不可能真正暴露问题。
正如1998年5月朱镕基总理去安徽南陵县峨岭粮站视察时,看到满库的粮食非常高兴,还对外宣称,中国粮食多得仓库都装不下。不过事后有粮站职工举报说,那是当地官员用了四天时间连夜从外地突击调运了1,031吨粮食的结果。也有知情人在网上透露:“基层粮库的作假虚报数量也很吓人,8,500吨敢报2万吨,虚报了3倍多,这样层层掺水才有了年产一万亿斤的大丰收。中国的统计数据太假了,根本没法信!”
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度世界粮食储备率(粮食库存量占下一年度消费量的百分比)由2002年度的30%下降到14.7%,为30年来之最低,全球粮食储备仅为4.05亿吨,只够人类维持53天。中国一度达到30%,随后快速下降,目前中国粮食储备率到底是多少,连袁隆平都不知道,整个是笔糊涂账。
国家补贴不够,农民不愿种粮
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谈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时提到,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10,616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随着人口的增长,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为11,450亿斤。“中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粮食产需缺口扩大、水土资源约束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大等五大严峻挑战。”“中国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为 48%。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
不过郑凤田教授认为,中国未来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农民不愿意去生产粮食,因为“种粮比较利益”低。尽管中国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鼓励种粮政策,不过补助幅度低,而且落实经常不到位。比如中国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少缴的那几百元农业税,却被国家多收的灌溉用水费所抵消。
粮食作为一种政治武器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政府都对农民种粮实行大量补贴。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0年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占了农民收入的40%,欧盟多国政府补贴也占了农民收入的35%左右,2000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1.1%。在这些国家,农民的收入至少跟城里人差不多。
然而在中国,随着种子、化肥、农机、水费、电费的不断攀升,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净挣两三千元,不及进城打工收入的三分之一,比城里人更差了四、五倍。目前中国农村的强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打工,农民工数量达到2亿多,未来可能还会增加4亿。人们不愿种田,这是未来粮食生产的一大隐患。
据大陆媒体报导,2010年2月,中央财政预拨给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867亿元,2009年全国四项补贴为1,230亿元,同比增长19.4%。不过与美国和欧盟等国相比,尽管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直补水准与人少地多的美国差不多(如2008年江苏省的直补金额为每亩补贴69元,美国折合为61元人民币,但只是法国每亩补助247元人民币的28%),但由于中国每家农户经营规模多在10亩以下,按家庭收入来看,中国农民的补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耕地面积减少 质量更在下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粮食耕地大量减少。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据中国国土资源部调查,从1997年至2009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1.23亿亩,2009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只有16.35亿亩,大大突破了18亿亩红线。
不过他们故意不提的是跟耕地面积同样重要的还有耕地的质量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的傅泽强等人,在2009年9月发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文章指出,“据全国土地利用详查资料,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3×108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2%,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平均水准的1/2。在现有耕地中,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差,质量较好和质量一般的粮田占2/3,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低产土壤约占1/3,如盐碱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地、干旱地、涝洼地等;耕地肥力呈持续下降态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0%的水准。”
如果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将耕地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高、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比为3.68:2.61:1,即每减少1公顷高产田或中产田,则在期望保持相同数量粮食总产量的条件下,需要3.68或2.61公顷低产田补偿。资料显示,高中低产田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比例为2.7:1.8:1。因此保证高产田的数量最为关键。
然而,由于城镇、村庄周边多为肥沃的高产田,是最容易最先被占用的。比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应是中国粮食生产的重心,不过这些地区也正是耕地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从而使中国粮食重心不断向北迁移。为了保持耕地质量,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还强制实行休耕,让土地荒废几年以储存肥力,休耕期间农场享受与种植时同样的补贴,而中国的耕地利用已经到了极限,只能走下坡路。目前中国耕地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这等于耕地面积资源的隐性减少。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损失粮食10×109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相当于每年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研究也发现,中国五分之一的耕地面积遭受严重污染,中低产耕地占总面积的65%,亩产1千公斤的耕地仅占6.09%。目前中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阿根廷的九分之一、加拿大的十四分之一。
水资源短缺 粮食生产瓶颈
中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量只有2,300立方米。权威气候专家警告说,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农业的最大威胁,2005年农田干旱面积为3,882公顷,2007年就攀升到4,899公顷,而2010年五十年不遇的全国性干旱还只是个开始。2010年水利部称,中国每年农业缺水仍达300亿立方米以上;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目前434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
2010年9月24日,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在罗马举行特别会议,讨论粮食安全问题。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由于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导致的粮食减产,将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未来饥荒》的作者克里比(Julian Cribb)指出,未来50年人类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气候变化或金融危机,而是粮食安全。《华尔街日报》在〈农田将成为下一个金矿〉报导中预测,2020年左右世界会爆发资源战争,CNN引用克里比的话指出,北京已经在非洲租赁耕地种植粮食,因为中国自身的粮食生产已经到了极限。
中国农业抗灾能力脆弱
这还是在没有天灾情况下的经常性缺水,如果考虑上自然灾害,中国粮食收成更是危机四伏。2010年3月,著名农业专家李昌平指出,“改革以来中国抗灾能力越来越弱”。世界各国都扶持农民搞合作,增强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只有中国相信“小农家庭单干”是最好的制度,多年来中国对农村集体水利体系、集体减灾防灾体系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建设太不重视了。在三农发展方面,中国用两倍于世界平均水准的化肥、水、农药等消耗,生产同样的粮食,这就是说,中国的脆弱性是世界的两倍,将来,水、肥、油、种、除草剂、药等等中的任何一种“短缺”或受制于人,都会造成中国农业的巨大损失。
2010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撰文表示,中国是农业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和中纬度欧亚大陆两大灾害带的交汇部,多地震与地质灾害;大部分国土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与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冷冻、风雹、热浪等气象灾害频繁;土地和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对气候资源的变化与波动十分敏感;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和人口城镇化中期,农业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他还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出现的四大新特点。对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导致对其亏缺更加敏感,如对水资源的超量开采是许多地区干旱日益加重的主要成因;气候变化使得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南涝北旱态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有害生物入侵及人兽共患病风险急剧增大;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使得农业对于自然灾害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2010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唐华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中国农作物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由于玉米抗灾能力强,近年来中国玉米种植面积急剧上升,成为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而小麦则下降为第三大作物,因为小麦品种抗冻性降低,小麦冻害明显增加。另外,土壤温度升高和降雨量的变化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发生改变,从而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和土壤肥力下降。另有研究指出,25年来全球不断升温,导致中国、越南等亚洲地区稻米生长速度减缓10~20%。
全球变暖将加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小麦锈病、黏虫、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在温度偏高伴随阶段性干旱条件下,病虫害的种群世代数量呈上升趋势,繁殖数量倍增,往往造成病虫害的大发生。尽管中国连续六年粮食增产,但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增加不多,大豆、油料和棉花严重依赖进口,农产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近期由于太阳活动异常偏弱和地质、海洋活动异常,农业自然灾害有可能频发。
中国能依赖粮食进口吗?
2010年8月,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主任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指出,中国粮食多年来都是自给自足,但近几个月来,中国悄悄地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进口了50多万吨小麦,从美国进口了100万吨玉米。有人预测,中国玉米进口量2015年会增加到1千5百万吨。布朗认为,这是中国向主要粮食进口国过渡的迹象。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2025年中国需进口1.75亿吨粮食,如果按此外推至2030年,中国需进口2亿吨粮食,相当于目前世界粮食出口的总和。
目前大陆少数经济学家表示,国外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中国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将到来的中国人口递减也决定了“18亿亩红线”不必守。翻开世界史,无论雅典、罗马还是大英帝国,为了维持稳定的粮食进口,必须要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强权或贸易垄断,而现在中国做不到这点。而且发达国家粮食依赖进口,只是“市场依赖”,而不是“生存依赖”。比如17世纪的荷兰,由于他们从事工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有效益,才把农业“外包”出去,当19世纪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伦敦时,荷兰又从粮食进口国变成了粮食出口国。◇
=============================================================
基因改造食品的国际争议
文 ◎ 孙芸
奥地利研究发现,基因改造玉米会影响小白鼠的生育能力;美国农民说,农田里的小草被基因改造转成了所有农药都刀枪不入的“超级大草”。一直以来,基因改造作物遭到国际上的强烈质疑,而中国去年底批准了基因改造水稻和玉米,成为世界上首个主粮基因改造种植的国家。
1983年,全球第一个基因改造农作物马铃薯诞生在美国,近三十年,美国已成为世界基因改造食品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但一直以来,基因改造作物遭到国际上的强烈质疑,近期更爆出“超级虫草”、“危害健康”等弊端。不过,美国政府始终有个底线,基因改造农田大部分都在与世隔绝的新开垦田地上,而中国去年底批准了基因改造水稻和玉米,成为世界上首个主粮基因改造种植的国家,此举遭到了民间强烈反对。
基因改造食品究竟如何?研究食品加工储存和食品安全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食品科学和人类营养系杨教授(Weihua Yang)接受了《新纪元》的采访。
美国市场75%食品含基因改造
杨教授表示,基因改造作物是指利用基因技术手段,将一种生物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上,或将同一物种基因的某些片断改变或去除活力,而产生出的比原物种具有更佳性状的生物。基因改造作物的特点包括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抗虫、抗病能力增强,保鲜期延长,某些不良性状如过敏源(allergen)消失等。
而美国作为世界基因改造技术的龙头,的确在基因改造科研领域很活跃,也有许多基因改造产品在市面流通,比如大豆、棉花、玉米、土豆、西红柿和油菜籽等,其中有89%的大豆、83%棉花、60%玉米、50%蕃薯产量涉及基因改造。
但美国的基因改造作物或食品有很大部分是作为动物饲料和出口到对基因改造没有限制的国家,作为主食的小麦不许进行商业化种植。不过,也有相当可观的数量进入美国人的食品链。
根据美国食品安全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的调查统计,在美国市场上有75%的食品多多少少含有基因改造食品成分,分布在面包、早餐谷物、比萨饼、热狗、萨拉、菠菜、土豆和木瓜等。
基因改造作物弊端被爆料
美国政府对基因改造食品的立场,杨教授称,主要基于FDA对包括植物油、玉米、棉籽油、木瓜、土豆、大豆、佛手瓜、甜菜和番茄等50多种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FDA评估结果没有发现这些基因改造食品和同类常规食品之间在营养成分、毒性物质、抗营养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的种类与含量上有显着的差异。
而反向研究比较著名的是奥地利政府资助的一项研究结果:基因改造玉米会影响小白鼠的生育能力。在这一研究中,维也纳大学兽医学教授Juergen Zentek在超过20周的持续喂养评估实验中发现,喂食含33%基因改造玉米的小白鼠从第三代开始,后代的体重、体长和数量都明显减少。
反对基因改造的人士认为,目前各国对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性研究都为短期,无法有效评估人类几十年进食基因改造食物的风险。此外,反对者也担心基因改造生物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它会导致传统生物的基因污染。
近期,基因改造作物的弊端被爆料。美国田纳西州西部的农民说,过去用不了一滴农药就能杀死的小草,如今被基因改造转成了对所有农药都刀枪不入的“超级大草”。媒体报导,不下十种“超级杂草”正在美国22个州至少上百万公顷农田中肆虐。不少农民选择放弃,一些耕地被迫荒芜。
基因改造食物和种植 欧美反应迥异
杨教授表示,在基因改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上,美欧双方各持己见,意见有很大不同。欧洲国家认为,只要不能否定其危险性,就应该限制;而美国主张只要在科学上无法证明它有危险性,就不应该限制。
由于大多欧洲国家认为基因改造食品危害十分大,故对基因改造作物和食品持反对态度,并通过立法来达到防止基因改造食品的过分播种,所以基因改造作物和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都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有些国家完全禁止基因改造食品的播种与生产。
基因改造食物 中国政府强力推手
而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小,城市化发展又使得农用耕地不断损失,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以致中国不得不将包括基因改造在内的现代生物技术纳入其科技发展的重头计划,以期找到一个突破口来取得可持续庞大人口生存的食物。所以中国现在基因改造作物和食品非常多,而且是放开种植和生产的。
尽管美国的基因改造食品也很多,政府也持非反对的态度,不过美中两国相比,杨教授表示,还是有一些显着区别的。美国政府并未像中国政府那样做基因改造技术的强力推手。去年年底,中国农业部给主食、两种基因改造水稻,而去年颁发了安全证书。
反对声势浩大 美国有底线
随着世界各国反基因改造的浪潮,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基因改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4月,FDA宣布撤销它在数年前颁布的CRY9C基因改造玉米种植的工业指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基因改造作物对人类健康安全有威胁。
不过不管如何支持基因改造作物开发,美国政府始终有个底线:严防基因改造作物侵入现有的天然农业生产系统和天然食品供应系统。美国的天然农田面积远远超过基因改造农田面积,而且基因改造农田大部分都是远离天然农业和与世隔绝的新开垦田地。
美国法规保障美国有足够质量和数量的天然农田战略储备,即:一旦造成巨大危害而不得不放弃基因改造作物和现用农田,美国还有足够的天然农田养活全体美国居民。◇
本文转自198期【新纪元周刊】“封面故事”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00/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