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中國糧食危機

人氣 467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13日訊】每年十月,中國的糧倉,黑龍江、江西等省都會上演「搶糧」大戰,今年尤為激烈,特別外資糧企「有多少要多少」,令中企和糧庫擔憂「糧價要漲到天花板上去了」。由於自然災害,據美國農業部預測,今年世界糧食產量會減少8千萬噸。國際糧價大幅攀升,小麥價格一度上漲60~80%,出現40年來最凌厲漲勢,更給中國糧食市場帶來「恐慌」。糧價是百價之王,糧價預期上漲成為引發通貨膨脹的「領頭羊」。

幾十年來,中國地方政府在GDP的指揮棒下,掀起一波波的「圈地運動」,無數村莊在消失,中國僅有的全球7%的可耕面積進一步縮減,由於污染加劇,資源耗竭,糧食生產正在步步萎縮。如何養活這個星球上的四分之一人口呢?在進口糧食的同時,中國政府引進了基因改造技術。

2009年11月27日,中國農業部批准了兩種基因改造水稻、一種基因改造玉米的安全證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允許主糧基因改造種植的國家,引起民間強烈反對,因為基因改造作物都是絕育產品,必須永遠依賴跨國公司出售的種子、化肥,中國的糧食資源將完全受制於他國。糧食是國家的命脈,未來中國的命脈在哪裡呢?

沒有硝煙的搶糧大戰
文 ◎ 華明


受各類自然災害影響,作物歉收甚至絕收,今年中國雲南等地不少農田作物歉收或絕收。(AFP)


糧價漲,百價漲。今年秋季,晚稻尚未收割,搶糧大戰就已上演,外資糧企「有多少要多少」,國際糧價在暴漲,殊不知中國糧庫空空如也。為解決糧荒,當局大量進口具安全爭議的基因改造食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消費國,中國若糧食短缺意味著什麼?

今年以來,中國物價上漲,一串串頗有創意與漲價相關的新詞彙「豆你玩」、「蒜你狠」、「薑你軍」,「糖高宗」、「油不得」、「蘋什麼」牽動千家萬戶。國家統計的通脹指數也在上漲,民眾錢包持續縮水,生活水準下降,而中國央行還警告,物價上漲壓力依然存在。

俗話說,糧價漲,百價漲。今年秋季,晚稻尚未收割,搶糧大戰就已上演,實力雄厚的外資糧企「有多少要多少」,令中方糧企和空空如也的糧庫主管深感擔憂。長期以來,當局壓低糧價,有專家直言,如果中國農民知道國際糧價在暴漲,糧價上漲局面有可能失控。莫非中國低糧價時代結束了?

為解決糧荒,近年來,中國進口大量基因改造食品,大豆作為最早引進的基因改造食物,已逐步佔據了中國的大豆加工市場,「逛超市滿眼都是基因改造豆油」,導致國產大豆加工企業97%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而大力發展的基因改造種植,卻受制於國外生物技術,使中國的糧食競爭處於劣勢。中國食品如何能不漲價?


為解決糧荒,中國進口大量基因改造食品,逛超市滿眼都是基因改造豆油。(AFP)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消費國,中國若糧食短缺意味著什麼?「牽一髮則動全身」,一位美國華人曾告訴《新紀元》,他與美國芝加哥糧食期貨市場的一位經紀人私人聚會,之後想去期貨市場看看,這位經紀人連忙說,千萬不要去,甚至都不能一起走出這個餐館,如果讓期貨市場的商人看見華人,糧價市場必會產生大波動,擔當不起。

外企加入「搶糧大戰」

金秋十月,中國南部的產糧大省江西省出現瘋狂的一幕——稻米尚未收割,一場空前的收糧大戰卻已上演。外資糧食企業、國有糧食企業以及民營糧食企業都參與到「搶糧」的大軍當中。

「外地好多人到這兒來收購,他們出高價,(國家)糧管所出96元,他就出98塊、99塊,叫我幫他收購,他說有多少要多少。」江西省撫州市東館鎮的農民游春榮10月27日感慨的對《國際線上》說。

以往很少見的外資糧食加工企業,例如,不計收購成本的國際糧食巨頭益海嘉裡已經在江西建設了一個日加工大米600噸的大米加工廠,未來要達到日加工1,200噸大米的能力,其主要的收購目標就是當地種植的稻米。

糧庫空空如也 糧價整體走高

而在中國產糧重地的東北,牡丹江市農委專家10月22日預測,糧價將呈現整體走高態勢,大豆、玉米、水稻三大作物價格平均每公斤比去年高出0.2~0.4元,一改往年新糧上市價格走低的態勢。目前新大豆已陸續上市,受進口大豆走高的影響,價格也明顯高於去年。

中儲糧樺川糧庫工作人員告訴《華夏時報》,10月17日收糧告示貼出後一直沒人送糧,偌大的糧倉內空空如也。「樺川庫能存十幾萬噸的糧,但現在幾乎都沒有了。」中儲糧樺川庫副主任韓偉說。新糧上市的價格已把去年的國儲收購價遠遠拋在了後面。

中國第一大糧倉黑龍江省,水稻價格已衝向1.40元大關,「都快趕上去年大米價格了」。而該省占全國產量一半的大豆,價格不到一個月每斤漲近0.20元,漲幅超過已經瘋漲一輪的水稻。

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農產品,無一例外,經紀人「有多少要多少」,而糧農「捂糧惜售」,富士米業相關負責人不無擔心地說:「糧價恐怕要漲到天花板上去了。」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高級專員何志成更直言,如果中國農民知道國際糧價在暴漲,糧價上漲局面有可能失控。

糧價上漲 引爆通脹

「今年下半年開始的通脹預期上升,直接因素是糧價上漲,而糧價上漲背後因素複雜,進入四季度,炒作成份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何志成警告「糧價上漲局面有可能失控」。實際上,10月19日,央行決定加息,就是在警告通脹預期。

「我國糧價多年來一直低於國際價格,被長期壓制,已經積累了巨大市場上漲能量,借助國內外流動性過剩之勢,未來一段時間糧價上漲的持續性甚至是報復性上漲幾乎是肯定的。」何志成認為,但更讓他擔憂的是,由此可能引發通脹預期失控,帶動更多商品輪番上漲。

糧價和通脹什麼關係?據報導,1985年、1988至89年和1993至95年三次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都是由於上年或當年糧價大幅度上漲引起的。不僅如此,伴隨這三次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供應量也都在上年或當年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

今年,恰恰也是這兩種情況同時出現。近期,房價、油價、肉價、油價、糧價、菜價、蛋價、棉花價輪番飆漲。而中國央行還說,短期內物價上漲壓力依然存在。近日有專家表示,央行為了刺激經濟,近年來超發了43萬億人民幣。因此,濫發鈔票被認為是通脹主因。

糧價波動 全球恐慌

受到中國強勁需求的影響,10月28日,芝加哥市場的大豆價格已達14個月以來的最高水準。馬來西亞衍生品交易所的棕櫚油價格突破了此前的27個月峰值。泰國稻米價格正在逼近六個月高點,《華爾街日報》報導。

受各類自然災害影響,今年多國出現糧食歉收甚至絕收。中國由於西南乾旱、南北方洪災,夏糧7年來首次減產;炎熱和乾旱天氣造成德國、英國、波蘭、匈牙利和法國北部的小麥產量降低;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區遭遇80年不遇的洪災襲擊,造成嚴重食品危機。

世界糧食市場此前已發生過巨大動盪。今年8月底,歐洲最大產糧大國俄羅斯因小麥減產,發佈出口禁令。國際市場做出劇烈反應。糧農組織9月份發佈報告,國際小麥價格飆升60~80%,玉米價格上漲約40%,出現40年來最凌厲漲勢。

10月8日,世界糧食最大出口國的美國農業部發佈玉米產量預測報告,預計美國今年總的玉米產量將減產4%。全世界大驚,因美國玉米出口占全球貿易量的70~80%。當日國際玉米價格狂漲6%,三天後,又飆升了8.5%,創造紀錄,近37年來全球玉米價格增長最快的一天。


預計今年美國玉米產量將減少4%(法新社)


糧食短缺怎麼辦?

什麼都可以缺少,但糧食不可少。今年的全球糧食價格狂漲,使一些嚴重依賴全球進口糧食的國家都暗下決定:糧食還得自己來生產,否則太受制於人。

比起發達國家,中國食品占國民平均收入的比重非常高,高達60~70%,糧價稍微上漲,對老百姓的影響都非常大,所以中國政府一直在壓低糧價,並對農民隱瞞,糧價「被」長期低於國際價格,用於穩定社會。

而中國的人口又增長迅速,近年來,在GDP的大棒揮舞下,地方政府強拆民居,逼農民「上樓」,擴大城市化,耕地面積日漸萎縮,糧食問題更加嚴重。怎麼辦,政府開始引用基因改造技術,不管國內外如何爭議。

力挺基因改造的專家認為,近百年世界人口暴漲土地短缺,為何沒發生全球性的大饑荒?最重要的是生物技術的發明,增加了農作物產量,某種程度上還避免了蟲害,甚至加強了特定營養成分,可是,傳統食物被悄然改變。不過基因改造食品引發的國際上的巨大爭議,至今沒有定論,但在中國也已氾濫。

「基因改造油」充滿中國市場

「你看看,這些標著『基因改造』成分的豆油,還都提價了。」10月28日,在青島寧夏路一家大型超市的食用油專區,正在買油的市民陸女士說,因為花生油價格貴,本想買一桶調和油,結果發現專櫃上幾乎所有的調和油和大豆油都包含基因改造成分。

大潤發超市一個品牌大豆油的銷售商說,現在的大豆油全是由基因改造的大豆搾出的,據她瞭解,市面上已經沒有非基因改造的豆油了。青島港區內的渤海油脂有限公司經理李先生說,進口大豆出油率達到20%,超過國產的4個百分點。

「因此說中國70%的油脂企業靠外資控制一點也不誇張。」李經理說,青島港的糧食在大連交易所,每年的糧食進口在以25~28%的速度增長,其中進口糧食的95%以上都是大豆,今年上半年已經進口大豆287萬噸,而去年一年才只有387萬噸。

大豆生產萎縮 定價權喪失

中國大豆產量不足市場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儘管連續多年大豆豐收,進口原材料上漲就成了國產豆油的最終「定價推手」。今年前9個月,中國通過海關的大豆進口量為4,016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1%,《中華工商時報》29日報導,因受國外基因改造大豆進口衝擊的不利影響,近年來,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全年有97%的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

10月20日,為平抑食用油價格的大幅上漲,中國國家糧油交易中心拋售30萬噸國家臨時存儲食用油,似乎並不能完全抵抗住此次「漲價潮」。

對於明顯地「反常」漲價,業內人士認為,表面看來,是因為進口大豆價格上漲、游資對通脹預期的炒作和10月10日的美盤暴漲,但問題的實質還是老話題:國產大豆「定價權」的喪失。不過這些似乎並未引起當局的重視。

基因改造食品侵入中國

2009年11月27日,中國農業部批准了兩種基因改造水稻、一種基因改造玉米投入商業化種植的安全證書。大米和玉米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從而中國成為全世界首個批准主糧基因改造種植的國家。此舉引起民間的強烈反彈。

今年4月,130多名學者聯名上書全國人大,要求農業部收回安全證書。兩會期間,也曾有5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反對基因改造商業化種植。之後,民間的反對聲音更是此起彼伏。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承認,對於基因改造作物之所以存在安全性顧慮,主要是有些基因改造作物特別是抗蟲的基因改造品種,含有一種物質叫做BT毒蛋白。由於蟲子吃了BT毒蛋白可以被毒死,因此長期攝入該物質對人是否有害很難說。也有人認為,中國政府匆忙批准基因改造食物是在拿十幾億人當小白鼠做試驗。


2009年年底,中國農業部給基因改造水稻和玉米頒發安全證書。有人認為,中國政府匆忙批准基因改造食物是在拿十幾億人當小白鼠做試驗。(AFP)


糧食戰略 中國將處於劣勢

普遍認為,種植的最直接的後果:一是基因改造產品都是絕育產品,不像傳統農作物,可以用打下的糧食作為來年的種子,而只能每年購買新種子。二是基因改造食品對農藥化肥具有特殊要求,只能使用基因改造種子公司指定的農藥化肥。在國際「糧食戰爭」的背景下,中國將處於劣勢。

據悉,中國在研發的8個基因改造水稻品系共涉及至少28項國外專利技術。換言之,中國的基因改造農作物並沒有一種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而世界上主要農作物基因改造種子的專利權,幾乎全部屬於孟山都、拜耳、杜邦三家跨國大公司,購買就要支付昂貴的專利費。

更嚴重的是,在最終的食物生存權上,中國以後可能將完全受制於西方基因改造跨國公司。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中國的未來還不令人擔憂嗎?◇

===============================================================

中國糧食生產隱患
文 ◎ 王淨文


農民辛苦勞作一年,也只能淨掙兩三千元,不及進城打工收入的三分之一,比城裡人更差了四、五倍。(AFP)

「城市開發」、「拆村併居」,從1997年至2009年,中國農耕面積淨減1.23億畝。即使守住農田,中國農民辛苦勞作一年,也只能淨掙兩三千元。農村強壯年勞動力大多進城打工,耕地質量大幅降低,水資源耗竭,污染加劇,災害頻發,這些都將成為中國未來糧食生產不可避免的危機。成為中國未來糧食生產的一大隱患。

對於家庭餐桌糧食浪費率10%以上的中國人來說,很少有人想到未來的某一年,由於自然災害,中國糧食產量大幅降低,庫存糧食僅夠吃幾十天,國外糧食又買不進來,那時的中國人該咋辦呢?在糧食問題上的居安思危永遠都不是杞人憂天,何況隨著人力物力資源的衰竭,中國糧食生產正面臨萎縮的危機。

2010年10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言人指出,在連續六年糧食豐收的基礎上,「今年農業生產形勢較好,秋糧預計增產較多,全年糧食產量有望再獲豐收。」中國糧食產量2007年達到五億噸(一萬億斤)之後,最近三年的統計數據一直維持在這個高位上。

不過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2008年3月在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上,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提交了一份提案:「有些國家儲備糧庫是空的,這些人虛報是有好處的,他們可以從國家拿補貼,還可以拿倉庫來存其它東西,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糧食,建議國家好好查一查!」在大陸,每年國家給糧庫的撥款是按照其上報的庫存糧食量來決定的,用於糧食的烘乾、防蟲、保質等存儲工作。

統計數據太虛假了

袁隆平發言之後的2008年,大陸媒體相繼曝光了至少三起大型糧庫虧空案。處於江南魚米之鄉的安徽當塗糧庫,統計數據上這裡儲存著中央、省、市三級儲備糧約8萬噸,但實際上糧倉裡空無一物,大門落滿灰塵,鐵鎖佈滿鐵鏽,當地其它糧庫也大多是「三年無糧可賣了」。在黑龍江富錦九零糧庫這個號稱亞洲最大糧庫的中國糧食儲備基地,裡面連發黴的陳米糧都被糧庫主任和職工偷盜出去賣得差不多了,儘管抓了幾人,但糧食卻追不回來了。12月四川榮縣國家糧食儲備庫發生火災,救援人員發現,糧庫內存儲的不是糧食,而是果凍、可樂。

2009年3月31日國務院因此發動了為期三個月、十萬名糧食職工參與的全國糧庫大清查,不過檢查結果至今沒有詳細公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鳳田表示,這種系統內老熟人之間的互查,只能是「你好我也好」的大團圓,不可能真正暴露問題。

正如1998年5月朱鎔基總理去安徽南陵縣峨嶺糧站視察時,看到滿庫的糧食非常高興,還對外宣稱,中國糧食多得倉庫都裝不下。不過事後有糧站職工舉報說,那是當地官員用了四天時間連夜從外地突擊調運了1,031噸糧食的結果。也有知情人在網上透露:「基層糧庫的作假虛報數量也很嚇人,8,500噸敢報2萬噸,虛報了3倍多,這樣層層摻水才有了年產一萬億斤的大豐收。中國的統計數據太假了,根本沒法信!」

據聯合國統計,2008年度世界糧食儲備率(糧食庫存量佔下一年度消費量的百分比)由2002年度的30%下降到14.7%,為30年來之最低,全球糧食儲備僅為4.05億噸,只夠人類維持53天。中國一度達到30%,隨後快速下降,目前中國糧食儲備率到底是多少,連袁隆平都不知道,整個是筆糊塗帳。

國家補貼不夠,農民不願種糧

2010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在談到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時提到,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連續六年增產,2009年糧食總產量達到 10,616億斤,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隨著人口的增長,預測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將為11,450億斤。「中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糧食產需缺口擴大、水土資源約束增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大等五大嚴峻挑戰。」「中國目前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佔比重為 48%。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8%,比發達國家低20%。」

不過鄭鳳田教授認為,中國未來糧食生產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農民不願意去生產糧食,因為「種糧比較利益」低。儘管中國實行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和「四項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良種補貼)等鼓勵種糧政策,不過補助幅度低,而且落實經常不到位。比如中國取消了農業稅,但農民少繳的那幾百元農業稅,卻被國家多收的灌溉用水費所抵消。

糧食作為一種政治武器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各國政府都對農民種糧實行大量補貼。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00年美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佔了農民收入的40%,歐盟多國政府補貼也佔了農民收入的35%左右,2000年日本對農業的補貼已達國內生產總值的1.4%,而同期的農業產值只有1.1%。在這些國家,農民的收入至少跟城裡人差不多。

然而在中國,隨著種子、化肥、農機、水費、電費的不斷攀升,農民辛苦勞作一年,也只能淨掙兩三千元,不及進城打工收入的三分之一,比城裡人更差了四、五倍。目前中國農村的強壯年勞動力大多進城打工,農民工數量達到2億多,未來可能還會增加4億。人們不願種田,這是未來糧食生產的一大隱患。

據大陸媒體報導,2010年2月,中央財政預撥給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資金867億元,2009年全國四項補貼為1,230億元,同比增長19.4%。不過與美國和歐盟等國相比,儘管中國的單位面積糧食直補水準與人少地多的美國差不多(如2008年江蘇省的直補金額為每畝補貼69元,美國折合為61元人民幣,但只是法國每畝補助247元人民幣的28%),但由於中國每家農戶經營規模多在10畝以下,按家庭收入來看,中國農民的補貼大大低於發達國家。

耕地面積減少 質量更在下降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國糧食耕地大量減少。200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18億畝耕地是未來五年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據中國國土資源部調查,從1997年至2009年,中國耕地面積淨減1.23億畝,2009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只有16.35億畝,大大突破了18億畝紅線。

不過他們故意不提的是跟耕地面積同樣重要的還有耕地的質量問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的傅澤強等人,在2009年9月發表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研究成果〈中國糧食安全與耕地資源變化的相關分析〉,文章指出,「據全國土地利用詳查資料,我國耕地總面積為1.3×108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4.2%,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頃,不及世界平均水準的1/2。在現有耕地中,耕地質量總體上較差,質量較好和質量一般的糧田占2/3,存在各種障礙因素的低產土壤約占1/3,如鹽鹼地、紅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風沙地、乾旱地、澇窪地等;耕地肥力呈持續下降態勢,全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顯低於歐美國家2.5~4.0%的水準。」

如果以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將耕地劃分為高產田、中產田和低產田,高、中、低產田的糧食產量比為3.68:2.61:1,即每減少1公頃高產田或中產田,則在期望保持相同數量糧食總產量的條件下,需要3.68或2.61公頃低產田補償。資料顯示,高中低產田對糧食總產量的貢獻比例為2.7:1.8:1。因此保證高產田的數量最為關鍵。

然而,由於城鎮、村莊周邊多為肥沃的高產田,是最容易最先被佔用的。比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耕地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高,應是中國糧食生產的重心,不過這些地區也正是耕地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從而使中國糧食重心不斷向北遷移。為了保持耕地質量,美國加拿大等許多國家還強制實行休耕,讓土地荒廢幾年以儲存肥力,休耕期間農場享受與種植時同樣的補貼,而中國的耕地利用已經到了極限,只能走下坡路。目前中國耕地退化現象十分嚴重,這等於耕地面積資源的隱性減少。

據統計,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損失糧食10×109kg,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相當於每年進口的糧食總量。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研究也發現,中國五分之一的耕地面積遭受嚴重污染,中低產耕地占總面積的65%,畝產1千公斤的耕地僅佔6.09%。目前中國人均耕地不到0.1公頃,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阿根廷的九分之一、加拿大的十四分之一。

水資源短缺 糧食生產瓶頸

中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量只有2,300立方米。權威氣候專家警告說,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世紀中國農業的最大威脅,2005年農田乾旱面積為3,882公頃,2007年就攀升到4,899公頃,而2010年五十年不遇的全國性乾旱還只是個開始。2010年水利部稱,中國每年農業缺水仍達300億立方米以上;大部分農田水利工程運行時間長,老化失修嚴重,目前434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


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世紀中國農業的最大威脅(Getty Images)


2010年9月24日,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在羅馬舉行特別會議,討論糧食安全問題。相關研究表明,中國由於農業用水供給的急劇減少導致的糧食減產,將對世界糧食安全構成威脅。《未來饑荒》的作者克裡比(Julian Cribb)指出,未來50年人類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不是氣候變化或金融危機,而是糧食安全。《華爾街日報》在〈農田將成為下一個金礦〉報導中預測,2020年左右世界會爆發資源戰爭,CNN引用克裡比的話指出,北京已經在非洲租賃耕地種植糧食,因為中國自身的糧食生產已經到了極限。

中國農業抗災能力脆弱

這還是在沒有天災情況下的經常性缺水,如果考慮上自然災害,中國糧食收成更是危機四伏。2010年3月,著名農業專家李昌平指出,「改革以來中國抗災能力越來越弱」。世界各國都扶持農民搞合作,增強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只有中國相信「小農家庭單幹」是最好的制度,多年來中國對農村集體水利體系、集體減災防災體系和雙層經營體制的建設太不重視了。在三農發展方面,中國用兩倍於世界平均水準的化肥、水、農藥等消耗,生產同樣的糧食,這就是說,中國的脆弱性是世界的兩倍,將來,水、肥、油、種、除草劑、藥等等中的任何一種「短缺」或受制於人,都會造成中國農業的巨大損失。

2010年4月,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鄭大瑋撰文表示,中國是農業自然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國家。中國處於環太平洋和中緯度歐亞大陸兩大災害帶的交匯部,多地震與地質災害;大部分國土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與年際變化都很大,旱、澇、冷凍、風雹、熱浪等氣象災害頻繁;土地和水等農業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不足,對氣候資源的變化與波動十分敏感;社會發展處於工業化和人口城鎮化中期,農業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他還總結了近年來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出現的四大新特點。對自然資源的高強度利用導致對其虧缺更加敏感,如對水資源的超量開採是許多地區乾旱日益加重的主要成因;氣候變化使得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尤其是南澇北旱態勢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得有害生物入侵及人獸共患病風險急劇增大;農業技術進步緩慢,使得農業對於自然災害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2010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唐華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中國農作物佈局和農業生產結構。由於玉米抗災能力強,近年來中國玉米種植面積急劇上升,成為中國第二大糧食作物,而小麥則下降為第三大作物,因為小麥品種抗凍性降低,小麥凍害明顯增加。另外,土壤溫度升高和降雨量的變化使土壤微生物活動發生改變,從而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和土壤肥力下降。另有研究指出,25年來全球不斷升溫,導致中國、越南等亞洲地區稻米生長速度減緩10~20%。


由於抗凍性低,小麥近年下降為中國第三大作物。(AFP)


全球變暖將加重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特別是小麥鏽病、黏蟲、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在溫度偏高伴隨階段性乾旱條件下,病蟲害的種群世代數量呈上升趨勢,繁殖數量倍增,往往造成病蟲害的大發生。儘管中國連續六年糧食增產,但單產和人均佔有量增加不多,大豆、油料和棉花嚴重依賴進口,農產品安全和糧食安全的基礎並不牢固。近期由於太陽活動異常偏弱和地質、海洋活動異常,農業自然災害有可能頻發。

中國能依賴糧食進口嗎?

2010年8月,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主任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指出,中國糧食多年來都是自給自足,但近幾個月來,中國悄悄地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分別進口了50多萬噸小麥,從美國進口了100萬噸玉米。有人預測,中國玉米進口量2015年會增加到1千5百萬噸。布朗認為,這是中國向主要糧食進口國過渡的跡象。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預測,2025年中國需進口1.75億噸糧食,如果按此外推至2030年,中國需進口2億噸糧食,相當於目前世界糧食出口的總和。

目前大陸少數經濟學家表示,國外有足夠的糧食生產和全球化的市場,中國發生饑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將到來的中國人口遞減也決定了「18億畝紅線」不必守。翻開世界史,無論雅典、羅馬還是大英帝國,為了維持穩定的糧食進口,必須要有絕對優勢的軍事強權或貿易壟斷,而現在中國做不到這點。而且發達國家糧食依賴進口,只是「市場依賴」,而不是「生存依賴」。比如17世紀的荷蘭,由於他們從事工商業比從事農業更有效益,才把農業「外包」出去,當19世紀世界金融中心轉移到倫敦時,荷蘭又從糧食進口國變成了糧食出口國。◇

=============================================================

基因改造食品的國際爭議
文 ◎ 孫芸


盧森堡一場綠色和平組織反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活動(AFP)


奧地利研究發現,基因改造玉米會影響小白鼠的生育能力;美國農民說,農田裡的小草被基因改造轉成了所有農藥都刀槍不入的「超級大草」。一直以來,基因改造作物遭到國際上的強烈質疑,而中國去年底批准了基因改造水稻和玉米,成為世界上首個主糧基因改造種植的國家。

1983年,全球第一個基因改造農作物馬鈴薯誕生在美國,近三十年,美國已成為世界基因改造食品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但一直以來,基因改造作物遭到國際上的強烈質疑,近期更爆出「超級蟲草」、「危害健康」等弊端。不過,美國政府始終有個底線,基因改造農田大部分都在與世隔絕的新開墾田地上,而中國去年底批准了基因改造水稻和玉米,成為世界上首個主糧基因改造種植的國家,此舉遭到了民間強烈反對。

基因改造食品究竟如何?研究食品加工儲存和食品安全技術開發與應用的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食品科學和人類營養系楊教授(Weihua Yang)接受了《新紀元》的採訪。

美國市場75%食品含基因改造

楊教授表示,基因改造作物是指利用基因技術手段,將一種生物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上,或將同一物種基因的某些片斷改變或去除活力,而產生出的比原物種具有更佳性狀的生物。基因改造作物的特點包括單位面積產量的增加,抗蟲、抗病能力增強,保鮮期延長,某些不良性狀如過敏源(allergen)消失等。

而美國作為世界基因改造技術的龍頭,的確在基因改造科研領域很活躍,也有許多基因改造產品在市面流通,比如大豆、棉花、玉米、土豆、西紅柿和油菜籽等,其中有89%的大豆、83%棉花、60%玉米、50%蕃薯產量涉及基因改造。

但美國的基因改造作物或食品有很大部分是作為動物飼料和出口到對基因改造沒有限制的國家,作為主食的小麥不許進行商業化種植。不過,也有相當可觀的數量進入美國人的食品鏈。

根據美國食品安全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的調查統計,在美國市場上有75%的食品多多少少含有基因改造食品成份,分佈在麵包、早餐穀物、比薩餅、熱狗、薩拉、菠菜、土豆和木瓜等。

基因改造作物弊端被爆料

美國政府對基因改造食品的立場,楊教授稱,主要基於FDA對包括植物油、玉米、棉籽油、木瓜、土豆、大豆、佛手瓜、甜菜和番茄等50多種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評估。FDA評估結果沒有發現這些基因改造食品和同類常規食品之間在營養成分、毒性物質、抗營養物質、及過敏性成分等的種類與含量上有顯著的差異。

而反向研究比較著名的是奧地利政府資助的一項研究結果:基因改造玉米會影響小白鼠的生育能力。在這一研究中,維也納大學獸醫學教授Juergen Zentek在超過20周的持續餵養評估實驗中發現,餵食含33%基因改造玉米的小白鼠從第三代開始,後代的體重、體長和數量都明顯減少。

反對基因改造的人士認為,目前各國對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性研究都為短期,無法有效評估人類幾十年進食基因改造食物的風險。此外,反對者也擔心基因改造生物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種,它會導致傳統生物的基因污染。

近期,基因改造作物的弊端被爆料。美國田納西州西部的農民說,過去用不了一滴農藥就能殺死的小草,如今被基因改造轉成了對所有農藥都刀槍不入的「超級大草」。媒體報導,不下十種「超級雜草」正在美國22個州至少上百萬公頃農田中肆虐。不少農民選擇放棄,一些耕地被迫荒蕪。

基因改造食物和種植 歐美反應迥異

楊教授表示,在基因改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上,美歐雙方各持己見,意見有很大不同。歐洲國家認為,只要不能否定其危險性,就應該限制;而美國主張只要在科學上無法證明它有危險性,就不應該限制。

由於大多歐洲國家認為基因改造食品危害十分大,故對基因改造作物和食品持反對態度,並通過立法來達到防止基因改造食品的過分播種,所以基因改造作物和食品的生產、銷售和進出口都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有些國家完全禁止基因改造食品的播種與生產。


綠色和平組織2008年在馬尼拉農業部示威,要求菲律賓政府排除基因改造大米的進口。(AFP)


基因改造食物 中國政府強力推手

而中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小,城市化發展又使得農用耕地不斷損失,環境問題日益惡化,以致中國不得不將包括基因改造在內的現代生物技術納入其科技發展的重頭計劃,以期找到一個突破口來取得可持續龐大人口生存的食物。所以中國現在基因改造作物和食品非常多,而且是放開種植和生產的。

儘管美國的基因改造食品也很多,政府也持非反對的態度,不過美中兩國相比,楊教授表示,還是有一些顯著區別的。美國政府並未像中國政府那樣做基因改造技術的強力推手。去年年底,中國農業部給主食、兩種基因改造水稻,而去年頒發了安全證書。

反對聲勢浩大 美國有底線

隨著世界各國反基因改造的浪潮,2008年,美國科學家也證實了長時間餵食基因改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統會受到損害。4月,FDA宣佈撤銷它在數年前頒布的CRY9C基因改造玉米種植的工業指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該基因改造作物對人類健康安全有威脅。

不過不管如何支持基因改造作物開發,美國政府始終有個底線:嚴防基因改造作物侵入現有的天然農業生產系統和天然食品供應系統。美國的天然農田面積遠遠超過基因改造農田面積,而且基因改造農田大部分都是遠離天然農業和與世隔絕的新開墾田地。

美國法規保障美國有足夠質量和數量的天然農田戰略儲備,即:一旦造成巨大危害而不得不放棄基因改造作物和現用農田,美國還有足夠的天然農田養活全體美國居民。◇

本文轉自198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00/index.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天災使中國糧食減產挑戰秋糧供應
農業官員指中國糧食生產重心正在轉移
天災頻仍 中國糧食減產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再響警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