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客家生活大小事 八音幸福伴奏

人气: 90
【字号】    
   标签: tags:

曾有1个年代,3、5名八音乐手在除夕夜里挨家挨户演奏,分送喜气,顺便赚几个铜板。无论年节或婚庆,客家人的喜事,少了八音,幸福似乎就不够完整。

中国传统乐器八音指的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客家八音则常用唢呐、笛、萧、椰胡、锣、鼓、钹、扬琴等。1支唢呐,2把椰胡,几项打击乐器,3、4个人就可组团。

传统客家八音用于婚庆、庙会、祭祀、宴飨等场合,人生大事及日常生活都不可或缺,客家人的喜庆回忆,总有八音当背景音乐。

台湾戏曲学院校长郑荣兴指出,客家八音“从喜不从丧”,过去客家人办喜事,再穷都要请1团八音演奏,当作“高尚的礼物”,“新娘没听到八音,还不上轿”,若嫌不够热闹,也可以请好几团一起演奏。

美浓客家八音团团长钟彩祥学八音将近1甲子,当年学徒用稻谷当学费,学1管(1期)就要1000斤稻谷。走过数十年,当年八音乐团在婚庆场合吹奏的盛况,犹在眼前。

钟彩祥表示,早年演奏机会很多,办喜宴人家时常在婚期6、7个月前就付订金预约,最忙的时候,“曾1个月只休息2天”。

为结婚场合演奏,通常要2天2夜,可见仪式之隆重。婚前1天上午,新人拜外祖、庙宇、伯公(土地公)、天公,都少不了八音。结婚当天,上午迎娶要奏乐,中午喜宴要奏乐,晚上还要“闹新娘”,每1步都需要八音,且各有各搭配的曲子。

美浓唢呐高手林作长说,在喜事场合吹奏最可看出乐手功力,时间既长,曲子记不多的乐手只好一直重复。

繁复的细节,说明文化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也显示文化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可惜的是,时代巨轮不停往前走,总有些美好传统如砂石从轮上滚落。

现在钟彩祥每个月大约仅有1、2场拜天公的演奏,结婚场合就更少了,就算有邀约,也不再如过去2天2夜的盛大,而是缩减到半天就结束,甚至有以播放录音带取代乐队的,传统隐然没落。

60岁的林作长说,过去学徒一旦学成唢呐就到处表演,机会多,收入也高,现在就算学会,“没有收入,也没有地方表现”,传承自然有困难。

林作长曾在社区大学教八音,也到美浓国中八音社指导学生,虽每周仅上课2小时,“至少让小鬼们知道有这个东西”,因为“地方戏曲,不摸索、不了解,就保不住”。

同样不愿意八音没落的“世客屏东八音乐团”团长兼指挥萧吉紫,则是抛开古曲束缚,用八音演奏流行曲,从美国民谣“噢!苏珊娜”、流行曲“山顶黑狗兄”、“泪光闪闪”,到自己谱的客家曲,期盼让八音更有亲和力,也让年轻人更有兴趣学习。

由于传统八音单调重复,萧吉紫就另外成立了成员较年轻的世客八音乐团,走自己的路。世客八音乐团的特色,除了曲目新颖,也在于现有的35名成员几乎都是“门外汉”,从未碰过乐器。

已届中年的团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的种田,有的养鸡,有的开修车行。练团时间一到,他们就放下锄头及螺丝起子,拿起胡琴或箫,合奏一曲八音。

老乐手的童年,没有华丽多样的流行音乐,有的只是坐在树下就可演奏、每逢重要场合必不缺席的八音。林作长说,对熟悉的东西,自然有一种说不出原因的喜欢,他们传承八音的努力,也正是从让年轻族群熟悉做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