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中国女工

人气 24
标签:

《华尔街日报》记者张彤禾(Leslie T.
Chang)近日发表新书《工厂女工──在变迁的中国,从农村走向城市》(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作者深入中国南方城市东莞,以细腻的笔触叙述工厂女工从农村走向城市,并在东莞工作讨生活的辛酸血泪。乐观主义的精神闪耀在大多数的女工身上,在艰苦的生活中,这些怀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也在不断的自我创新。

 


新书《工厂女工──在变迁的中国,从农村走向城市》封面。(网络图片)

 



中国大陆的工厂女工有六千万人,她们生产的产品从脚上穿的运动鞋到手上拿的手机,样样都有。图为二零零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在东莞一家玩具厂做工的女工们。(法新社)

《工厂女工》主旨

《时代杂志》网站十月十五日报导,中国大陆的工厂女工有六千万人,她们生产的产品从脚上穿的运动鞋到手上拿的手机,样样都有。对于全世界大多数人而言,中国工厂的民工大军并不为人所知。张彤禾花费两年的时间,报导中国南方新兴都市东莞,试图让全世界了解这些工人,特别是年轻的女工。她们是现代中国的面孔,这个国家正逐渐远离农村的根苗和动荡的过去,并拥抱有希望但不确定的未来。

东莞是导致大清王朝最终垮台的鸦片战争的发生地点,外资于一九七八年在中国设置的第一座工厂也位于这里。《工厂女工》是以现代中国为主题的少数书中,对外资进入中国此一里程碑着墨较多的一本。

这本书的核心是对民工和其单调、劳苦以及与世隔绝生活的描绘,张彤禾用心与这些女工交朋友,并陈述她们的故事,她所费的苦心是显而易见的。



东莞从三十年前的一个村落变成拥有八百多万人口和几千家工厂的大都市。图为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六日,由于经济萧条,很多工厂关闭,失业工人聚集到东莞市政府大楼前。(法新社)

《工厂女工》书评

《商业周刊》网站十月九日发表文章评论《工厂女工》这本书。文中指出,对于中国大陆而言,过去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变迁是新的民工阶级的兴起,已有几千万人从遥远的农业省份迁移至快速发展的沿海城市。

很少有城市像东莞改变的那么多。三十年前,它只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村落。今天,它已经是拥有八百多万人口和几千家工厂的大都市。这些工厂雇用许多年轻的民工,他们每天在生产线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

工厂老板比较偏好女工,他们相信女工比较不会惹事生非,而且她们的双手比较适合做细活。这些女工通常是年轻女孩,最年轻的只有十六、七岁,她们离开农村可以赚到较多的钱,而农村里的男孩则优先接掌父母亲的农务。

张彤禾是美籍华人,中文流利。她深入民工的世界,带领读者一览这些年轻劳工的生活领域,包括炎热、有臭味的宿舍──多达十几个女孩共居一室、吵杂的工厂、卡拉OK吧、妓院──这是部分女工的最终归宿,以及她们双亲现今仍居住的内地村落。

这些女孩很有企图心。她们每个月的薪水只有四十美元那么少,但是花很多钱在可以帮助她们离开工厂的任何事上,例如:英语课程、自助式管理书籍、牙齿矫正、约会礼仪,以及所谓的“白领秘书技巧特训课程”。这种长达三个月的特训课程,教授的是“到自助餐用餐后不能把剩菜带回家”之类的诀窍。张彤禾表示,这些诀窍都是不需要教导的常识,这种课程有时候很像火星人试图充当人类时所上的速成课。

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张彤禾提到了主角吕清民(Lu Qingmin,译音)与其故乡。在那里,新中国的断层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年龄重于一切的儒家社会不复存在。虽然吕清民在东莞的工作每个月只能赚一百美元,但是,这在她的家乡已经是很高的薪资。当她十八岁时,她已经成为父母亲的合伙人,给他们现金,并告诉他们如何花钱。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是,作者用了几个章节的长度描述自己的家庭,感觉离题太远。这些内容还是留着写回忆录比较好。

尽管如此,张彤禾对于女性主题的描绘却十分引人注目。有时候,书的内容有些凄凉,因为中国南方的工厂工人很辛苦,她们的生活可能很艰辛。但是,乐观主义的精神闪耀在大多数的女工身上。她们认为,夸大自己的资格以求取更好的工作是很平常的事,为了每个月多赚几块钱,她们随时准备跳槽。这的确是很艰苦的生活,但也是怀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不断自我创新的生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