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结电影六十年 李行导演坚守道统

人气 97
标签:


  被誉为“金马导演”、“台湾电影教父”的导演李行,今年适逢八十大寿、从事电影六十年,从李行执导的五十二部影片中,可了解台湾文化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并重新正视华人电影“正统”与“伦理”的重要,发扬国片传统的精神与道德。

李行一甲子的电影人生

记者席上,李行说:“要说的、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我真正演的第一部电影是《春满人间》,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底,拍一部三七五减租的故事,从民国三十八年到九十八年,从影六十年。”

李行本名子达,一九三零年生于上海市,自幼受父亲影响,在诗书家庭与传统文化熏陶中长大,年轻时即对戏剧极为着迷,一九四九年政府迁台,李行入省立师范学院就读教育系(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加入话剧社参加演出及导演,并时常参与校外剧团与电影公司的演出。

五十至八十年代,台湾电影正处于风起云涌的时代,其间经历了台语片风潮、健康写实作品、琼瑶小说电影及新电影的崛起,这也是李行从演员到导演,近二十年担任电影文化志工,六十年岁月、五十二部作品和经营两岸电影的交流,见证了台湾在华人电影的努力和成果及所扮演的角色。

演员出身 当导演不做示范


一九五六年,李行二十六岁演的电影。

鲜少有人知李行刚出道时,他当演员还演过不少电影,这次影展中观众可以看到年轻的李行,在《罂粟花》、《没有女人的地方》电影中精彩的演技,虽然他笑说自己演得很烂:“声音不像声音,颜色黑不黑白不白……,但这些珍贵画面保存了下来,证明我是演员出身!”

李行表示,他从舞台出身,开始的时候只是想当演员,演舞台剧时也当导演,后来发现,演员只演一个角色、导演能演那么多角色。虽然从演员出身,但他从来不跟演员做“示范”,不教演员作戏,因为“演员一看导演示范,不自觉的脸上表情就有点学导演,所以我不示范。”

中国电影风格 养鸭人家发迹


一九六五年养鸦人家电影海报。

一九五八年,李行与张方霞、田丰联合执导的台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这是李行第一次执导演筒,带动了台语片的喜剧风潮。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李行拍摄了多部台语片,直至一九六三年国语片《街头巷尾》,李行结束了台语片时期,开启了他导演生涯中的第一波高峰。

看到《街头巷尾》,李行就想到当年的摄影师赖成英,李行到中影那里要租场地,第一次看到赖成英为了拍摄的机位在挖地坑,见他如此专业又敬业的精神,心目中就想找他当新摄影师,后来赖尚成为他一生工作的好伙伴!

由于与赖成英合作拍摄的《街》片成绩出色,李行应聘为中影的导演,开启了中影往后长达十五年的健康写实电影风潮。

一九六三年与李嘉联合执导的《蚵女》及一九六四年独立执导的《养鸭人家》,都成为健康写实电影的经典之作。李行说:“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跟赖尚一路合作拍下去,《街头巷尾》后,接着进中影拍《养鸭人家》、《婉君表妹》、《哑女情深》……,一路下去,拍得很多很多,在工作中我跟赖尚讲,我们都老了、头发白了,我还在叫开麦拉,你还在掌镜,彼此有这样一个期许。”

李行曾说:“中国的电影,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风格。台湾的电影一定会在我们的手上起飞。”

自《养鸭人家》之后李行开始走红,《鸭》片荣获亚洲影展及金马奖七项大奖,又从一九六四年《婉君表妹》、一九六五年《哑女情深》,李行带动台湾六十年代第一波琼瑶小说改编电影的风潮,影星王戎、王莫愁、柯俊雄等崛起影坛。



《养鸭人家》是李行的第二部健康写实片,第一部是李嘉导的《蚵女》,李行充当副手跟片,戏拍了一半便奉龚弘之命筹拍《养鸭人家》,结果成果辉煌,包括导演李行、男主角葛香亭、摄影赖成英,都因此片得到他们生平第一座金马奖,更捧红了亚洲玉女唐宝云。

《秋决》:生死由天念由人


秋决剧照。剧中奶奶傅碧辉护孙心切,与牢头葛香亭起冲突。

李行构思多年完成的经典之作《秋决》,探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生命观和时序伦常及电影美学,一九七二年首映之后曾多次重映,引起社会、文艺界广泛讨论,其发人深省的生死主题,让《秋决》一举夺下第十届——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男主角等金马五项大奖,成为台湾影史上相当重要的一部作品。

《秋决》的灵感来自民间故事《不肖子咬断亲娘乳头》,其主题藉一个死囚等候秋天处斩来探讨人性的变化,死囚直到秋决之日才逐渐觉悟、坦然面对。艺术家、评论家何怀硕教授说,《秋决》阐扬中国“生生不息”的哲理,片中分明在描写“死”、其实在歌颂“生”。因为冬孕育着春。

武家麒在剧中扮演书生,因债代父坐牢,书生天天见死囚斐刚在狱中脾气暴烈、怨天尤人,便劝说:“人一生下来注注定要死,早死晚死是由天作主,由不得人;可是要死的光明磊落是由人作主,由不得天。”

李湘赞李行 伦理精神导师

演员李湘在记者会上分享:“从李导演这些作品里面,我感觉李导始终没有放弃把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放进每一部电影里面,尤其是《秋决》,我看了两次、从头到尾在落泪,我看到了中国人伦理道德的‘根’。”

李湘表示,她冷眼旁观、细心观察他这么多年,虽然李导没有直接教诫她,工作中感觉在引导她,她觉得,在电影职场上要对“伦理”的重视,而且要养成习惯。她说:“因为跟着李导演,第一天拍戏就知道伦理的重要,这两个字跟随我一辈子,获益良多,这么多年来不致于走到歧路、或堕落下去,这是我最感谢李导演的地方。”李导演是她精神上的指导老师!

得奖名导 造星大王

继《秋决》之后,一九七三年的《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李行带动了第二波的琼瑶电影风潮,甄珍、邓光荣成为风靡一时的青春偶像。

未久,李行再度回归乡土写实路线,接连执导《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三部影片,连续获得一九七八、一九七九、一九八零年的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创下台湾电影史上至今无人能破的三连霸纪录,达到李行导演生涯的巅峰。


小城故事剧照。李烈十九岁将银幕处女作《小城故事》献给李行。

李行认为,明星不是天生下来就是明星,一定要捧、不断给演员机会并加深观众印象,以唐宝云为例,《养鸭人家》之后,李行安排她《婉君表妹》、《秋决》、《风从那里来》,把她的演艺生涯逐步推向高峰;与李行合作的男女明星,包括:葛香亭、崔福生、欧威、李湘、柯俊雄、秦汉、秦祥林、甄珍、邓光荣、林凤娇、张艾嘉、傅碧辉……,甚至童星欧弟、谢玲玲等都因李行的电影而得奖,目前他是电影界公认最会拉拔明星的导演。

李行作品横跨台湾电影史,上自台语片、健康写实片、琼瑶爱情片,乃至乡土文艺片几个阶段性的时期,获奖无数,呼风唤雨、桃李满天下。

外国人称他“台湾电影先生”,台湾人尊他为“台湾电影之父”。

资深影评人焦雄屏说:“不阿谀、不媚俗,忠诚的中国良心,就是李行电影成功的品牌,台湾电影果然在李导这一代起飞了!”

华片伦理传统 与好莱坞抗衡


导演侯孝贤说,李行导演打开两岸电影交流这条路已有二十年,这时候正是时机,两岸三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华人电影此时能好好下基础,足与好莱坞相抗衡。(摄影/白亚士)

 

李湘最赞赏李行的电影是《秋决》,说他是一生中的精神导师。(摄影/白亚士)

导演侯孝贤说:“我感觉李导演的电影有一种‘正统’,意思就是非常‘正派’,就是一种精神面,不管是道德、伦理或什么,戏中的人物都很正直,整部电影看起来是很‘正’,这个传统……现在几乎是七零八落了!在李导演身上一直有这种东西。”

过去电影是民众唯一的娱乐,上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享受,自一九八六年《唐山过台湾》之后,李行就没拍新片了,这个时候台湾大环境改变,新锐导演、新电影全面起来,流行什么赌片、僵尸片,世代交替、老少对决;即使有的观众不怎么喜欢李行的主题,但观赏他的片子如沐清泉、如步秋野,如陶渊明诗般的淡朴悠然,属于人文写实手法。侯孝贤说:“我们要有我们华人自己的电影,华片这种传统的伦理精神,足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但现代电影很容易缺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正逐渐消失!”

中国电影界 向李行致敬

今年六月,中国电影博物馆展出李行的文物展及十二部作品回顾展,并在电视第六频道播放李行的作品,估计将会有上亿大陆民众收看。

农历六月十二日是李行的生日,七月间两岸影人一连串的祝寿活动中,预料李行将不止一次切蛋糕、吹蜡烛;七月至九月三日,每逢周二、四、六,在国家电影资料馆放映“李行作品全展”,计五十七场次、四十余部电影,包括他演的、导的、监制的作品,全程免费,这是第一次完整的李行作品全展。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主任姜蕾日前跨海来台,专程来搜集李行的个人资料。两岸电影界举办的一连串向李行致敬活动,如此规模盛大对一位台湾电影导演致敬,可说史无前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