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笔记:人民力量和政治混淆

标签:

【大纪元6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邝承好撰文)香港的立法会大楼是一幢具历史文化和政治象征的建筑物。它的社会功能使它成为一个表达民意的目标。“包围立法会”已演伸成一种展示市民集体诉求的行为。这两天,记者在采访政改方案的立会辩论的体验中,归纳出一些现象的比较,它说明了一些事实,和这些事实背后的社会暗示。

面海,在立法会大楼的左手边,民间团体和社民连号召市民进行反高铁后又一次包围立法会的行动,以显示人民力量,拒绝烂方案;而在立法会大楼的右手边,一个根本不敢透露真身,只凑合一个名堂的民间团体(港岛各界联合会),却租用了大半个遮打花园,举行“撑政改嘉年华”,亦在号称展示人民力量。

记者尝试进入嘉年华会场,被一班如临大敌的“工作人员”堵截,喝称:“你无大会派发的入场证,不得进入。”记者问,大会是谁?竟然得到“你咪自己去睇吓”为答案。一位没配戴任何身份识别穿便服的管理人士,更力阻一名穿着批评政改T恤的市民进场,两者发生扯拉,新闻镜头哄而围摄。

记者细心观察了立法会两边均声称在展示人民力量的行动/活动,作出以下现象对照列表,请读者参考:

       623包围立法会争取真普选                        撑政改嘉年华
警力布阵疏离,作用仅在监控 警力超额大包围,作用明显在保护
铁马仅围护立法会外围出入口 大量铁马以之字阵筑马墙,力堵市民进入
立会入口前小平台直播会内辩论作场外评论 花园中央架建四方面向舞台,大骚灯光音响
参与者专注辩论进程,激烈反应回响 参与者只跟随司仪喊口号,无互动无议论
参与者多元,多媒体,文化表现丰富 参与者只履行大会设定节目:如歌唱风雨同路
参与者及团体背景繁多,意见亦非一致 参与者独立性及背景含糊,统一口径
空间开放,记者几乎可在整区任何角落活动 空间封闭,有摄录机在所有入口拍摄
号召者面向观众,另有论坛进行,互动性强 大部分参加者仅坐观歌舞,被动观赏
市民年龄比覆盖完整,老中青均有 参加者中老年者为绝大多数
参与者自发性强,勇于表达意见 记者没见到有参加者可上台发言
资源单薄,集体凑合作为 明显有丰欲统筹资源照顾行动开支

记者曾被一自称“搞唔清”的市民质询,究竟当大家都在说政改,大家都在说民主,大家都在说人民力量,为何又要作互相指骂斥责?历史里政治混淆民众的现象是一台不断上演的戏码。当权者为了私下利益以谎言欺世,已是众所周知并非罕有的事。香港的政治改革争论,其实慢慢把扯线的源头暴露,我们面对的,抗拒的,是更险恶的一股反世势力:中共。◇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采访笔记:文化拆迁 锁定目标 敌我分明
采访笔记:由一首歌说起
采访笔记:口号帝国
采访笔记:当传媒再无法生产民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