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为保护生态 台芎蕉坑农民“不卖地”

签合约 终结卖地

人气: 2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12月11日讯】14年前苗栗大湖乡芎蕉坑社区10户人家协议“不卖地”,在当时的宋楚瑜省长、文建会主委林橙枝、苗栗县长何智辉等人的见证下签约,成为佳话流传一时。今年12月31日将是芎蕉坑传奇故事的“到期日”,是否续约?当时的发起人李平在电话告诉记者:“不会有新的合约,后代都回来了,不卖地的意念已烙在他们心里了。”


合约书已成形式,不卖地的坚持已烙在芎蕉坑这10户人家的心里。(摄影: 耿豫仙 / 大纪元)


﹙大纪元记者耿豫仙专题报导)芎蕉坑有一句祖训“宁卖祖宗言,不卖祖宗田”,大半辈子都住在台北的李平,像个嫁到芎蕉坑的媳妇,发起不卖地活动,死守大湖郊区的这个山头。李平坦承,农作物收成平均每月收入只有1万元,并不能维持生活开销,大家都靠副业、打零工才能收支平衡,还好他们“要的也不多”。

签合约 终结卖地

客运从热闹的市区街弄绕了40分后,开始向大湖乡前进,屋舍渐少,绕着山路穿过大小隧道,1个、2个、3个….5年、7年、10年…..隧道越来越长….不卖地的农民信守誓约与生活的冲击也越来越困难。

芎蕉坑原有百户人家,但敌不过工商发展趋势,卖地一时成为芎蕉坑生态破坏的隐忧,不卖地合约是否终结居民卖地现象?非也,14年间,芎蕉坑还是卖了2块地,但非签约户的地。


古政业家住深山里,自10多年签“不卖地”合约后,与李平(右)很少再碰面畅谈。(摄影: 耿豫仙 / 大纪元)


古政业(签约人之一)曾买下一位非签约居民的土地,古政业说:“他要卖给外人,芎蕉坑的生态环境是否会被破坏,没人敢保证,我买下来,虽然生活苦一些,至少我能对芎蕉坑的未来保证。”另一户地主则因孩子用土地抵押贷款,最后被银行法拍,外地人买去。

李平到芎蕉坑原本只想“小买”一块地,但原地主不肯分割,她心一横,买下17笔土地,她说:“每次被询问是否卖地,都被她婉拒,但她只要卖1、2笔,贷款早缴完了,生活也会相当好过。”


李平女儿继承她画画的天赋,“我家住在芎蕉坑”中将社区的特色植栽、区域仔细描述。(摄影: 耿豫仙 / 大纪元)


李平的女儿不仅承传李平画画的天赋,对芎蕉坑的眷恋也不亚于李平,到意大利读书回国后,住在芎蕉坑,选择在大湖的教会服务。李平说,“女儿答应不卖地,所以她非常放心将土地留给她。”

居民签署的合约上写到“工商业发达,财团、商人等对土地的炒作,滥垦乱建等不法行为,对自然景观、水土保持的破坏日趋严重,故我等为保护珍贵自然生态环境…….。”芎蕉坑是否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没有人肯下定论。◇

=====================================================

芎蕉坑社造 “人”是关键核心

芎蕉坑在参与社区营造后推动了不卖地的签约活动,但后续社造的经营并没有起色,农民生活未有改善,当初参与芎蕉坑社造初步规划的社区营造学会理事王本壮表示,“芎蕉坑是社区营造中很有意义的个案,但社造最关键的核心就是“人”,“造人成功社造自然成功”,即便是阶段性没办法达到目标,也会慢慢朝成功方向,正面的循环下去,”他坦承:“芎蕉坑在造人这方面较弱。”

当初希望芎蕉坑能兼顾当地环境的特质与生态条件渐进式的发展,这么多年的人事变迁,王本壮与团队一直在观察,他说,社区营造必须要有主动意图,社造的领导者是否能大公无私、热忱,但芎蕉坑目前缺乏更积极的共识和方向,所以发展会延缓。

居民李平、古政业、林珠京皆表示,大家都忙着生活,识字、没有有能力的人才,社区营造只能被动式的做。

据王本壮团队调查,签约后续三年,芎蕉坑得到外界资源应超过4百万,资源到哪去了、如何分配?签约后是否持续推动社区营造,谁在主导推动?

对于资源,李平说:“外界都笑他们傻,不知道争取补助。”她认为,补助越多,伤害越大。古政业及林珠京则表示,没有补助。签约后,曾有官员来问,但居民不懂得申请程序、找资源,干脆固守本行最不麻烦。

王本壮说,芎蕉坑社造成立后,外界协助了1年半至2年,后续关键的成长期,在于资源的运用及分配。大家有共识好好运用,一定有帮功,即使没有资源,真能形成共识,也能找到资源。◇


晒干的仙草。(摄影: 耿豫仙 / 大纪元)

=======================================================

社造在地产业 引青年人回乡

社区营造学会理事王本壮估计,少子化现象到2030年左右,新生儿每年成长6-8万人次,人口将少于现在的1/3。台湾的产业、经济发展会转变,在地经济或在地的需求势必面临竞争。天赐的地理、生态环境是台湾未来的机会,农村会更显得重要。

经营社区营造30年的王本壮观察,未来除了高智力产业如软体、生技、设计产业还有机会,台湾的主力将不再是高科技、代工,台湾产业势必转型为以内需市场为重。他指出,除了基础的地方农特产、文化产业外,在地的特色更重要,而且要将整个东亚的生活圈一并作考量,才能永续生存。

他表示,社区营造会带来地方的发展,如南庄、泰安、三湾这些偏远的小乡镇,经社区营造后,青年人已逐渐回流。◇

(责任编辑:赵菱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