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允许警方对中国非法捕鱼者开枪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2月28日讯】中国渔民与韩国海警发生“冲突”致韩海警死亡事件爆发以来,韩国民众在中国大使馆前示威,大打横幅“Bad China Out”。韩国政府12月26日公布了“根除中国渔船非法捕捞综合对策”,加大警力和装备的投入,以阻止中国的非法捕捞活动。新对策允许韩国海警在取缔中国渔民非法捕捞活动时开枪。中国工业区给近海造成了极大的海洋污染,无鱼可捞,渔民不得不冒险过界捕鱼。
  
韩国政府26日公布的“根除中国渔船非法捕捞综合对策”,允许海警多人配枪,并在自我主观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时,立即开枪!此外,韩国政府还计划将部署在韩国西部和南部海域的18艘大型舰艇增加到27艘,并在2014年底前将现在的 18艘10米高的快艇换成新型快艇,并计划将342名海上特殊机动队员全部换为来自特殊部队的人员。
  
“对策”还决定大幅提高对中国渔船的处罚力度。如对非法捕捞渔船的罚款上限从1亿韩元提高到2亿韩元。如果之前已经被韩方抓捕过,再次被抓捕时的罚款额将提高到1.5倍。
  
中国工业区给近海造成了极大的海洋污染,往日美丽如画的湛蓝海水因而变色,渔民不得不冒险过界捕鱼。在外地工作的杨庭滨对美国之音说:“因为我爸爸也是捕鱼为业的,从小我就知道,以前捕鱼很好捕,现在就是捕到的鱼都很少,要到很外海的地方去捕鱼才捕得到,那边受污染比较少,近海就不能捕,就是出去也是亏本回来。”

海水变“甜”

据羊城晚报报导,姜各庄镇位于河北省乐亭县东部,滦河从镇子北部流入渤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少姜各庄人世代经营渔船,这东边的渤海就是他们生活的依靠。对于渤海水质情况,姜各庄的渔民老赵说,如今的海水一到四五月份就变成红色,有时候长达两三个月不褪去。赵师傅说他甚至尝过这变红的海水:“那时期的海水已经不咸,而是甜的了,你这就知道它有多毒!”在渤海,赤潮爆发频率逐年上升,就在今年7月中旬,渤海湾溢油事故现场就曾出现了长约2海里的巨大的赤潮带。对于渤海中的生物,无疑是一场巨大灾难。
  
老赵说,就在五六年前,渔民出海时还能捕到梭子蟹、鲳鱼之类的较为上等的水产,可如今大多数鱼种已经绝迹,皮皮虾成为了他们能捕到的主要水产。

渤海“鱼荒”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导,1982年至1993年的十数年间,渤海湾和辽东湾的主要经济鱼类群落,已从85种下降至74种;而到了2004年,群落数量又下降至30种。2011年7月13日,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发布的《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项目报告显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带鱼、鳓鱼、真鲷、野生河豚等鱼类几乎绝迹。
  
“(渤)海湾作为渔场的功能已基本丧失。”国家海洋局在其数据后如此评价。
  
历史上,渤海湾的水生生物约有150多种。“上个世纪70年代,渤海还可以捕捞到两指多长的野生对虾,当时是渤海的支柱产品,出口创汇换回了很多物资。而现在,早已不见踪影。”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所长俞志明介绍,目前渤海的部分海域已经出现了海洋生物“荒漠化”的现象和趋势。

渤海 下一个“死海”

渤海污染如此严重,原因来自多方面。《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组组长夏青指出,渤海污染80%源于陆地;这其中,不仅包括常规污染物氨氮、总磷、COD、石油类,也包括汞、镉、铅等重金属。
  
近几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首钢搬迁等重工业产业园区在渤海边拔地而起,而企业的临海建设与工业布局,却一如既往未将海洋的环境容量考虑进去。
  
国家海洋局和环保部每年都要对入海排污口附近海域水质进行监测。2010年,海洋局的数据显示,100个入海排污口中,8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88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
  
国家海洋局的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渤海陆源入海污染物的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达300万吨以上。
  
渤海水质近年来持续恶化:2006年~2010年,第四类水质海域面积由1750平方公里一跃至51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由2770平方公里扩大至3220平方公里。

渤海治理踢皮球

作为参与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邹景忠见证了渤海治污的整段历史。在其看来,几乎所有关于渤海的庞大治理计划,最终都惨淡收场。
  
国家发改委王亚民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渤海近岸海域的污染治理依然矛盾重重:“污染的是海洋,需要治理的环节却在陆地上。部门之间打架且不谈,治理的难点就在于地方要发展,而环保部门的权力却不足以大于地方发展经济的冲动。”

(责任编辑:章洪)

相关新闻
渤海黄海遭冰严重复盖  渔民望海兴叹
半个渤海被冰封 油田停产 惊动温家宝
渤海漏油污染面7倍青海湖 现巨大赤潮
渤海漏油 蓬莱居民不敢吃海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