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笔记:灯火阑珊处

——传统文化的现代滑坡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2月18日讯】维基百科有一段这样的传说:“当佛教在2千多年前传入中国时,第一个月圆的当刻,人们隐约见到月光之下,有17位天神在翩翩飞舞;后来有一年天际被浮云遮敝,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十分恐慌,于是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找寻天神;自此以后,虽然无法再见到天神,人们却仍然每年点燃火把,相延承袭,就变成一种民间的习俗。”

这就是元宵节的一个源头的传说。元宵节,是新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临,民众都有赏灯、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拉兔子灯,放天灯的习俗。是中华民族社会其一盛大节日。

在这具2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香港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每年都斥资为市民举办元宵彩灯会。今春辛卯年,就分别在文化中心露天广场,屯门公园及粉岭游乐场举行活动,其中节目包括大型彩灯展览、民族歌舞、传统舞台技艺等。据宣传,“市民亦可仿效古代文人雅士,参加灯谜竞猜、掌相及游戏摊位,一起闹闹元宵”。

一个有如此悠久历史的民间风俗,其文化渊源不短,一直发展承袭下来,当然与文明现代化同行而前。可惜传统文化之所以会成为值得保育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就必须得保有其具追索本源的脉络和原质。由文化意涵到本科艺功,都非常重要。

令人叹息的是,政府斥资搞文娱活动,主要目的在维护社会升平,图以文娱免疫社会忧虑和不满的累积,其功能性大于文化本义,在这些项目的设计和组织上都明显欠缺文化的参谋,于是由项目经理哗众取宠的把花灯愈来愈民众兴味,从传统彩灯工艺和文采的优秀素质滑坡下来,但求市民钟爱。不少花灯的设计,如在商言商的营销业者,都趋近卡通化的造型,活动的文化本质也难见维持,沦为哄众娱兴。

新春吉祥,喜庆洋洋,原本一些文娱活动欠具教化作用,无可厚非;但如果能把握时机,善用民资作文化的提升,则不单能挽优秀文物的败坏,更能在市民喜庆之余,重新正见古代文明的启示,珍惜当前,在社会的精神面貌上,点着一明灯火。◇

相关新闻
采访笔记:都会流窜的纪实
采访笔记:不是天的问题 是人的问题
采访笔记:两位退位者,一个议题
采访笔记:百草皆是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