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喜剧的忧伤》演出火爆 创了记录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8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尚天综合报导)自7月21日开始上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经过18场的演出,昨天在观众长久的掌声中降下帷幕。演员编剧等登台致谢,许多观众争相拍下这珍贵的一幕。该剧演出前10天,18场、16200张、面值近350万元的票全部售罄,票房刷新了北京人艺60年的历史记录。许多著名演艺界人士到场捧场。《喜剧的忧伤》创造了北京话剧界近20年来的一个奇迹。

大家都说优秀剧本是一台戏成功的一半,话剧《喜剧的忧伤》确实如此。她是北京人艺青年导演徐昂改编自日本三谷幸喜的著名舞台剧《笑之大学》。《笑之大学》剧情是通过2个人7天的微妙的周旋,正气不断上升,最终冲破藩篱,最后达到圆满的结果。有人分析该剧暗喻好的艺术具有创造美丽新世界的力量。

该剧曾在英国、俄罗斯、韩国等世界各地上演,引起很大反响。英国《泰晤士报》剧评称该剧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

导演徐昂将剧本做了本土化的处理,将故事移植到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重庆。一个肩负整个剧团生存压力的编剧,锲而不舍的与戏剧审查官交锋。

这仅有2人的对手剧,表演难度很大,陈道明在剧中扮演国民党政府文化机构中戏剧审查科的审查官,从前线负伤归来,他专横跋扈,厌恶戏剧,鸡蛋里挑骨头。为了增加喜剧效果,陈专门定做了一个眼罩,饰演了一个“睁一个眼,闭一个眼”的独眼龙。何冰饰演为了让剧本能顺利通过审查而不得已委曲求全,卑躬屈膝中又玩弄着一些小聪明的编剧。他们在七天审查期内发生的纠结故事,被二人演绎的戏剧冲突幽默诙谐,生动感人。二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表演将两个性格迥异,反差极大的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无可挑剔。观众不仅没有因只有两个男人的一台戏而有丝毫单调之感,反而在不断的爆笑声中还夹杂着一丝苦涩,耐人寻味的思索。

只有2个人的戏,连演18场,无疑是接近体能、心理极限的演出。有时谢幕后,两人谁也不想再多说一句话,何冰问“道哥,你还想说话吗?”陈道明半闭着眼答:“我回家都没话了。”

这是陈道明阔别话剧舞台30年后再展风采。陈道明第一天在人艺亮相时说:“演话剧是圆我30年来的一个梦,这次是我向我的职业致敬,所以我子儿不要,这次是一个报恩,向我的老家天津人艺,向我的学府中央戏剧学院,以及我的‘炼狱’北京人艺致敬,何须报酬?”

此后的排练按照陈道明的意见,采取了全封闭式,谁也不让看。第一次为媒体开放,是陈下令记者“收机器”之后才演了一幕,之后他还谦虚地征求意见,从后来的演出效果来看,陈道明确实根据媒体对他“用力过度”的意见进行了调整。

人艺历来排戏的前几天是以闲聊的形式相互了解。陈道明显然对这种方式不适应,别人都在坐着聊天,他却从早到晚一直站着排戏。足见他认真的态度。他排练时会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别无过多的表现。在演出时也只强调“不许拍照”,此外没有提出非分的要求,他的演出分文不取,却给人艺增添了巨大的收益和光彩。

《喜剧的忧伤》的成功在于有个好剧本、在于担纲的2位演员的深厚的功底和全力以赴的努力,更在于观众从中看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这给了他们希望,这希望又激起了他们的信心和兴趣。正如《让子弹飞》引起的轰动一样,这或许是艺术界保持常青的根本和方向,艺术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必须有打动人心和能经得起反复回味的内容。

相关新闻
陈道明演《喜剧的忧伤》 自称心里没底
陈道明《喜剧的忧伤》 冯小刚观后情绪失控
新片为爱迷信 谢欣颖刻意讲话温柔加强女人味
伍允龙访台会影迷 称“王九”硬气功不痛最难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