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诗词

古代爱才敬贤诗汇赏

治国安邦,重在用人;继往开来,非才莫属。所以重视人才,乃匡时济世的要途;珍惜人才,实远见卓识的标志。正是这个缘故,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有抱负的统率者,以及胸怀济世的志士仁人,无不十分重视人才,对有真才实学者,关爱备至,必欲总揽英才而用之。而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关于爱惜人才方面的作品。现汇辑数首,以共鉴赏。

首先说李世民。他是古代爱才用才的一位典范。他之所以能够击败群雄,统一中国,与他敢于打破家世门第的传统偏见,思贤若渴,唯才是举,聚集了许多文武贤才,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能够任用人才的政治家,他即位以后,国内经济和文化事业,都有很大发展,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他的那首〈咏桃〉诗,就反映了他对于四方人才的召唤: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山岭侧,独秀隐遥芳?

诗中前六句,展示了一幅“桃花缤纷图”,象征着朝中人才荟萃,万众一心。可是,即使是这样,李世民仍然没有踌躇志满,得意忘形,他面对“能臣如云”的大好形势,犹恐失天下之士,依旧念念不忘:“如河山岭侧,独秀隐遥芳?”唯恐还有胸怀经纶的英才,流落山野,不为己用。他务要将山野间的闲散人才一一召唤到自己的周围,防止人才的流失。

唐代有不少老诗人,提携新诗人的故事,也殊为感人。例如,杨敬之曾因为写了一篇瑰丽的〈华山赋〉,受到韩愈的奖掖,才名大振。杨敬之成名之后,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热情地赞扬青年诗人项斯。

请看杨敬之的〈赠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

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

项斯,晚唐诗人,长期过着隐逸、漫游生活,诗才不凡,品行尤高,自杨敬之的此诗传扬开来,项斯声誉激增,一举擢升上第。“逢人说项”这一赞美他人的成语,就是源于这一千古佳话。

要想做到识才、爱才,必须有识、有胆。若无识,则才士立于前而不见,甚至还可能把“奇才之士”看成是“大逆不道之徒”;若无胆,则虽遇奇才,也会怕惹是非、怕担风险而弃之不用。李白可谓奇才了,但是当时就有一些佞臣权贵,必欲杀之而后快。

就在当时的这种险恶的境地,杜甫在〈不见〉一诗中写道: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李白“敏捷诗千首”,才高八斗,却不见容于当时的豪门贵族。在“世人皆欲杀”的喧嚣声中,杜甫挺身而出,直率表态:“吾意独怜才!”一个“独”字,表明了杜甫惜才、爱才的过人胆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古人爱才、用才、荐才、怜才,而且对人才标准也颇有见地。南宋诗人戴复古的〈寄兴〉诗,这样写道:

黄金无足色,

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

妾愿老君家!

诗中借一位妇女、对丈夫说话的口吻,提出了“‘金无赤足,玉有微瑕’,只要主流是好的,就不必求全责备”的用人原则,十分精辟。“老君家”就是愿在你家过一辈子。诗中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只要用人者善用人之所长,而不苛责其短,即扬长避短,那么,有才之士就会在他那里愿长期效力,不思离去的。

清代诗人史夔的〈赠李解元鹗君〉也可一读:

领袖词场二十年,

姓名还向榜头传。

高才不肯居人下,

畏路休教占福先。

一瓮白云邀月醉,

半床黄叶拥秋眠。

把君诗卷巡檐读,

转觉飞腾让后贤。

二十年来,史夔堪称诗坛领袖,金榜题名也往往为群英之冠,可见文学地位之高,以及相当程度的自负心理;白云深处,一瓮美酒邀月醉,黄叶浅铺,半床诗思拥秋眠,更不是小家骚客所能具备的气度与风范。但是当他在房檐之下,度步之间,读罢解元 (乡试第一名)李鹗的一卷诗作后,却立刻心悦诚服地感到:这个李鹗,将来很有发展前途,并欣然决定:自已要让贤于这个后起之秀。这种让贤精神,多么可贵呀!

最后,让我们来读一下近代诗人龚自珍的那首著名的〈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首)〉吧: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诗中,作为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的龚自珍,大声疾呼,中国要冲破清末那种令人窒息、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恢复蓬勃的生机,就必须依靠一大批“风雷”式的人物;要使处于危亡关头的祖国重新振兴起来,就需要涌现出立志于创新的各方面的人材!

述往思来,酌古鉴今。吟诵古人爱才的诗章,发扬爱惜人才的民族美德,这对于今天尊重有真才实学的仁人志士,推倒中共邪党对人才的压制与摧残,汇聚精英,复兴中华,是会有一定积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