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两岸三地1000大调查 台企的过去与未来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05月22日讯】欧债危机风暴、牵动全球经济,通过转型、提升竞争力,成为台湾企业的现实选择。依据《天下杂志》5月公布“两岸三地1000大”调查,显示在这一过程中,台湾企业在大量出走到大陆发展的潮流下,该企业正面临了市值逐年下滑、获利率落后的瓶颈。

《天下杂志》连续6年,以台湾、香港、上海、深圳4个证券市场,挂牌交易的财报营收为依据,进行“两岸三地1000大”调查,排行前10名的企业,皆为资源、金融与电信业的天下,前三名分别是中国石油化工、中国石油天然气,以及去年在香港上市的矿业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

反观台湾企业,则集中在电子资讯业,以及在大陆发展的台商,排名最好的领头羊,分别是第4名的鸿海精密、第22名的广达电脑,与第54名的宏达电;仅鸿海精密,以近乎台湾2成GDP的规模,成为唯一挤进前10强的台湾企业及科技电子业。

为降低成本出走 不如预期

中央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邱俊荣教授认为,许多台商到大陆投资,通常只为一个共同原因,就是“降低成本”;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台湾企业在大量出走到大陆发展的潮流下,在同样的环境下,发展却不及陆企,反而面临市值逐年下滑、获利率落后的瓶颈;陆企很多是国企,或享有很多政府资源及补助,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当初东莞、深圳、珠海等地对台商释出许多利多,但事实显示其先供给陆企犹有不足,更遑论台商了。

值得厘清的是,据《天下杂志》分析,营收排名殿军的鸿海,其从接单到制造、创造就业都在中国大陆,只有把帐做在台湾,造成台湾近年来,虽然经济成长率不断成长,却和实质工资及消费脱勾,使台湾人民对于经济成长无感。

且鸿海在中国大陆拥有九十万名的生产大军,在台湾仅有不到五千名员工。从就业及创造出口来看,鸿海的兴衰,对台湾实质的冲击不大;但会影响台湾的GDP,这GDP是虚的。

比起鸿海,产品几乎皆Made in Taiwan的台积电和宏达电,营收虽然只有鸿海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却对台湾实质经济成长率与就业的影响力,紧要相关、似乎才真是大到不能倒。

陆内需市场限缩、做外销

前经建会主委、也是现任台大经济系教授陈添枝认为,以企业规模及营收多寡来作为评比的标准,为仅供参考,不能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台湾产业结构跟大陆不一样,台湾企业的特色本来就是中小型的企业组织,大陆内需市场大其企业当然会大,而台企在大陆由于内需市场条件的限缩,只能做外销,因此规模不是那么重要,应该以市占率、获利率,或着重产能及所占地位的重要性来做为评断标准,较为客观。

政府要做对的事 研发创新、品牌行销

邱俊荣教授认为,台湾产业比较趋向于代工形式,在研发创新、品牌行销方面都不是很重视,而代工的进入门槛低、替代性高、微利竞争,当遇景气不好时,因成本高、需求萎缩,导致获利减少、亏本,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但景气好时也是薄利。

假设以卖一台Apple电脑500美元为例,鸿海才占十几元而已,这当中还要支付广大员工的薪资、成本等,这就是现在台商的困境,也并不意外、恐只是开始,Apple已宣称现在很多零组件要采用新品,以前靠打进Apple工业链赚钱的许多台商,如果Apple不再买其零组件时怎么办?这就是代工产业的自主性不够、易受制于人的缺点。

这问题存在已久,解决之道,邱俊荣教授认为,要让产业了解并做转型,但对台企而言很困难,当初依靠政府的协助、优惠或是品牌上的信赖在赚钱,但都没有因此而站起来,还常被揶揄说“其实是赚到政府的钱、没办法赚国外的钱”。

竹科新贵 VS 过劳死、无薪假

其实在某些层面政府要负很大的责任,政府提供了很多补助、人才、诱因,让这些产业持续朝这方面发展,像DRAM这种没有竞争力的产业政府还一直花费钜资救助,政府抓不到问题、方向,甚至还误导、鼓励去做,把最优秀的人才用到资讯代工产业上,结果变成许多超级工头,造就当年的竹科新贵,但现在只听到过劳死、无薪假而已,“政府没做对事、也不能做错事,政府一定要先抓住问题根源,即如何建立台湾产业的关键性跟自主性。”

邱俊荣教授以311地震时为例,日本很多产业都震垮了,但因日本都是生产关键性零组件,台湾根本就无法取代;如果台湾也生产关键性、无可取代的产品,这样就算面对金融海啸、景气冲击时,市值也不会衰退多少、成长也才不致受到多大威胁。

ECFA的利多?台企在中国市场没有成长

他说,大陆环境从1、2年前开始,制造业面临“工资成本”提高了,而服务业也发现整个大陆内需市场并没有想像中的美好;这就是ECFA签了一年半以后没有出现利多的原因,“台企在中国的市场没有成长”。

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林向恺表示,早期台商是靠党政关系经营创业,但并不表示有关系就可以持续发展,只能维持经营;以往大陆鼓励台商发展代工业以创造其就业机会,但现在大陆自己也要发展代工业了。台企需要转型,但不是到中国去,那没法转;以前是追求降低成本,现在要回流台湾创造价值,政府要改变重心、协助转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