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18):思无邪

作者:薛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乾隆《御笔诗经图》〈关雎〉。(台北故宫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气: 4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二》)

【注释】

《诗》三百:《诗经》为通俗传用的名称,元以前学人的书皆称《诗》。汉以来传世的《诗经》三百零五篇,还有六篇笙诗有题无词,“诗三百”概举整数而言。

:犹“盖”,涵盖或概括的意思。一说,诗虽有三百篇,而大意不外乎使人思想入于正;一说,诗虽有三百篇,学得“思无邪”的道理,就可以说学得全诗最好的道理了。两说可通。

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依照《诗》序,该篇是颂鲁僖公的诗。《郑笺》释“思无邪”说:“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

【讨论】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思无邪”主要有两解。一种是,“心里没有邪念”或“思想主旨纯正无邪”。另一种是“无不出于真情”。两说皆通。

按《诗经‧鲁颂‧駉》凡四章,每章略变几个字。“思无邪”出自这章:“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大意: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红色为骃灰白騢,黄背为驔白眼鱼,驾着车儿气势昂。沿着大道不偏斜,马儿徐徐向远方。这里,“思”为语气辞。邪,音“徐”,即徐缓的意思。

不过,孔子用“思无邪”来统括整部诗经,就不是《诗经‧鲁颂‧駉》中的原义了。

诗经三百首,内容广泛,有美有刺,有正有变;孔子也说诗可以“兴”、“观”、“ 群”、“怨”,怎么用一句话统括《诗》?很难的。不过,从《尚书》开始,古人就讲“诗言志,歌永言”,有人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后,《毛诗序》进一步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诗三百为真性流露,全是人间真情。所以,古人有“听诗知国政,观易见天心”这句话。诗经中的很多诗采自民间,从中可以知道百姓的喜怒哀乐,了解民情民意,为政得失。从这个角度讲,《论语》本章“思无邪”是可理解为“思想诚心诚意,没有一点虚假”,“无邪”就是代表从内到外直接出去,没有转弯,也不必绕圈子(傅佩荣语)。

但是,从《论语》编排来看,将“思无邪”理解为“心里没有邪念”也说得通。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就是有名的“诗教”。《礼记·经解》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讲中庸、中和、讲温柔敦厚,基础在哪?在于心要“正”,不流于邪。对为政来说,止僻防邪而归于正,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思想主旨纯正无邪”正是孔子对为政者的谆谆教诲。

《论语》文字简约,既要尽可能弄清楚原字原义,又不可拘泥于字面,要通达理解,这样“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也,避免《诗》之失愚,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这个“之”指什么呢?就包括本章所说的四者——“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门教学是顺着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欲,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减轻一点、贤贤之心加重一点,使生命境界不断提升。
  • “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自重,言行轻佻,势必招来侮辱,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孔子为学日深。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至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学《易》,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这个时期,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但齐景公不能用孔子,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经过这些磨练,孔子对人生、时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