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10):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作者:薛驰
明仇英画、文徵明书《孔子圣迹图》之《在陈绝粮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十》)

【注释】

子禽:陈亢,字子禽。一说是孔子弟子。子禽在《论语》中出现三次,从其言语看似乎不是;或说是子贡的朋友。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四科十哲”之一,属“言语”科。擅外交,善经商。

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皇侃《论语义疏》:“礼,身经为大夫者,得称为夫子。孔子,鲁大夫,故弟子呼为夫子也。”后为对老师的称呼,或用以专指孔子。

温、良、恭、俭、让: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己谓之让(《论语注疏》)。

【讨论】

子贡终于在本章出场了。子贡的语言才能,独步天下,纵横家苏秦、张仪幸亏晚生了一二百年。有个故事:齐国欲攻打鲁国,孔子对弟子说鲁国是我的故乡,你们谁能够救救鲁国?子贡挑了这个担子。他来到齐国,说服齐王去打吴国;又到吴国,说服夫差去打齐国;再到越国,促使勾践攻吴;最后到了晋国,要其防范吴国。结果,五个国家的命运被改变了。《史记》评价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本章则仿佛一则小品,彰显了子贡说话之高明。请看:子禽不解,悄悄问子贡:夫子来到一个国家,必定知悉它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人家自愿讲给他的呢?子贡莞尔一笑,幽默地说:我们夫子,温、良、恭、俭、让,这样就得知了。夫子之求,总该和别人不相同吧?

现代人离《论语》太远,或许要问: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夫子所以得闻国政,不是夫子有心去求,也不是时君无故而与。盖夫子盛德充积于中,而光辉自发于外。故其容貌词气之间,但见其温而和厚,无一些粗暴;良而易直,无一些矫饰;恭而庄敬,无一些惰慢;俭而节制,无一些纵弛;让而谦逊,无一些骄傲。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张居正还说:“子贡之言,不惟足以破子禽之疑,而使万世之下,犹可以想见圣人之气象。”的确,子贡讲孔子,只用了“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这五个字既表现了孔子高深的修养,也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精华而薪火相传,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品格。传统中国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这五个字的气息。孔门教人,主要就在这五个字上下功夫。

当然,对本章也要做点辨析。孔子五十多岁时,要救世,周游列国,也是“温、良、恭、俭、让”,为什么就没有获得哪国国君的信用呢?

南宋张栻说:“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政于夫子者,何与?盖见圣人之仪形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卒不能授以政者,则以夫私欲害之之故也。”

《史记‧孔子世家》则讲:孔子绝粮于陈国和蔡国之间,知道弟子们心里不高兴,就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徘徊在旷野中’,我如今就是这般落魄,我们的道不对吗?为什么落到这般境地呢?”

颜渊回应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如此,夫子还是坚持推行大道,不能被天下所容又有什么关系呢?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是君子。君子应该注重修好自己的道,如果我们修养不好,那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修养好了,却不被重用,那是这些国家的耻辱。他们不容纳我们又有什么呢?这时候才显出我们是君子啊!”孔子听完开心地大笑道:“是这样啊,颜回,你要是有很多财产,我就给你当管家。”

可见,孔子之温、良、恭、俭、让,是自修,修己之心,而不是向外求、做给别人看的,讲究的是无求而自得。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论语与算盘都是古老中国的产物,“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将“论语与算盘”结合,结果产生什么功效呢?中国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又是从何而来呢?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以这三句话开篇,当有深意。有人说“一部《论语》是没有形式上系统的”,实则不然。《论语》乃孔门七十子后学之讨论编次所成,为什么这么编,自有其逻辑,隐而不显罢了。孔子是圣人,弟子有七十二贤人,圣贤之说对人来讲有很深、很广的意义。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 如果不“巧言令色”,那又如何“言”和“色”呢?孔子讲“君子有九思”中提到,“色思温”、“言思忠”(《论语·季氏》),大意是脸色要温和,不可以令人难看;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孔门教学,不仅仅是教知识,也不仅仅是教技能,更注重的是养成生活良好习惯,纯正品行,从而觉悟于道。
  •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后举了三个事例,讲人与人的相处之道,都反诸求己。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尽己之谓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外人不一定确知,要省察自己内心,不得欺心。为什么首先“省”忠呢?或许因为曾子是以“忠恕”二字体悟孔子之道的吧。
  • 本章为孔子论治国的大纲。“道千乘之国”,为什么说“道”不说“治”呢?孔子传承了“道统”,为国以道,讲政教、教化,这大不同于近代以来的政治学。这里的“道”字,又涵盖了如下所说的五件事—敬、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本章强调学习以修身、践行为本。孔子教学,强调“文质彬彬”,因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质多于文就难免粗野,文超过了质又难免虚浮,文和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君子。子贡也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假如毛都去掉了,虎豹的皮革和犬羊的皮革就没多大区别了。
  •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这个“之”指什么呢?就包括本章所说的四者——“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门教学是顺着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欲,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减轻一点、贤贤之心加重一点,使生命境界不断提升。
  • “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自重,言行轻佻,势必招来侮辱,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