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7):贤贤易色

作者:薛驰
《论语》编次以“仁”为中心。(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8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七》)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晚年弟子,“四科十哲”之一,以整理文献见长。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尊敬义;第二个贤字作名词,指贤人、德行。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义。色,一说为女色,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一说为容色,如“巧言令色鲜也仁”。

:送达义,也有委弃、献纳义。

【讨论】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这个“之”指什么呢?就包括本章所说的四者——“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历来分歧在“贤贤易色”这四个字。本章后几句话理解大致相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习,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

“贤贤易色”,大体有两种理解。一是:“崇尚实际的德行,看轻表面的容态”;或“用尊贵优秀品德的心来交换(或者改变)爱好美色的心。”

一是:“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这样理解的理由是,“贤贤易色”以下三句,分别讲五伦中的“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那么,可以推论“贤贤易色”也应该不是一般的泛指,而是特指夫妻这一伦,因为古人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理解。食色,性也,不可能要求人人不好色;但是,“见贤思齐”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孔门教学是顺着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欲,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减轻一点、贤贤之心加重一点,使生命境界不断提升。

本章是子夏说的话。子夏“文学”方面很好(《论语‧先进》),对《诗经》很有心得,孔子曾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诗经》第一篇是什么呢?《关鸠》。在今人眼里,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在古人眼里,“《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序》)孔子本人对《关雎》的评论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子夏这里说“贤贤易色”,理解为“关睢之义”,明夫妇之伦,也是合理的。

若此,则“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一个人能做到这个地步,能算是正人君子了。就是他谦称自己没有什么学问,我们也必定说他“学也”,因为“学”也就是学作正人君子嘛。

不过,也有人不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说“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或将至于废学”。对此,钱穆有持平之论:“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本章及上章)之义矣。”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 第五伦(人名)在乡里任“啬夫”的小官时,均平徭役、赋税,调解乡里间的矛盾,公正和善,很得人心。但他认为自己做官发达不了,就带着家人搬到河东去了。
  • 中共假孔子之名进行海外统战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即使历经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的内涵,仍通过各种形式流传至今。其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最广为人知。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以这三句话开篇,当有深意。有人说“一部《论语》是没有形式上系统的”,实则不然。《论语》乃孔门七十子后学之讨论编次所成,为什么这么编,自有其逻辑,隐而不显罢了。孔子是圣人,弟子有七十二贤人,圣贤之说对人来讲有很深、很广的意义。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 如果不“巧言令色”,那又如何“言”和“色”呢?孔子讲“君子有九思”中提到,“色思温”、“言思忠”(《论语·季氏》),大意是脸色要温和,不可以令人难看;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孔门教学,不仅仅是教知识,也不仅仅是教技能,更注重的是养成生活良好习惯,纯正品行,从而觉悟于道。
  •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后举了三个事例,讲人与人的相处之道,都反诸求己。 首先,“为人谋而不忠乎?”尽己之谓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外人不一定确知,要省察自己内心,不得欺心。为什么首先“省”忠呢?或许因为曾子是以“忠恕”二字体悟孔子之道的吧。
  • 本章为孔子论治国的大纲。“道千乘之国”,为什么说“道”不说“治”呢?孔子传承了“道统”,为国以道,讲政教、教化,这大不同于近代以来的政治学。这里的“道”字,又涵盖了如下所说的五件事—敬、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本章强调学习以修身、践行为本。孔子教学,强调“文质彬彬”,因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质多于文就难免粗野,文超过了质又难免虚浮,文和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君子。子贡也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假如毛都去掉了,虎豹的皮革和犬羊的皮革就没多大区别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