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七》)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晚年弟子,“四科十哲”之一,以整理文献见长。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尊敬义;第二个贤字作名词,指贤人、德行。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义。色,一说为女色,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一说为容色,如“巧言令色鲜也仁”。
致:送达义,也有委弃、献纳义。
【讨论】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这个“之”指什么呢?就包括本章所说的四者——“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历来分歧在“贤贤易色”这四个字。本章后几句话理解大致相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习,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
“贤贤易色”,大体有两种理解。一是:“崇尚实际的德行,看轻表面的容态”;或“用尊贵优秀品德的心来交换(或者改变)爱好美色的心。”
一是:“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这样理解的理由是,“贤贤易色”以下三句,分别讲五伦中的“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那么,可以推论“贤贤易色”也应该不是一般的泛指,而是特指夫妻这一伦,因为古人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理解。食色,性也,不可能要求人人不好色;但是,“见贤思齐”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孔门教学是顺着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欲,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减轻一点、贤贤之心加重一点,使生命境界不断提升。
本章是子夏说的话。子夏“文学”方面很好(《论语‧先进》),对《诗经》很有心得,孔子曾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诗经》第一篇是什么呢?《关鸠》。在今人眼里,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在古人眼里,“《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诗‧序》)孔子本人对《关雎》的评论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子夏这里说“贤贤易色”,理解为“关睢之义”,明夫妇之伦,也是合理的。
若此,则“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一个人能做到这个地步,能算是正人君子了。就是他谦称自己没有什么学问,我们也必定说他“学也”,因为“学”也就是学作正人君子嘛。
不过,也有人不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说“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或将至于废学”。对此,钱穆有持平之论:“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本章及上章)之义矣。”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