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7):賢賢易色

作者:薛馳
《論語》編次以「仁」為中心。(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8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七》)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小孔子四十四歲,孔子晚年弟子,「四科十哲」之一,以整理文獻見長。孔子既歿,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字作動詞,尊敬義;第二個賢字作名詞,指賢人、德行。易,交換、改變,也有輕視、簡慢義。色,一說為女色,如「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一說為容色,如「巧言令色鮮也仁」。

:送達義,也有委棄、獻納義。

【討論】

《論語》開篇講「學而時習之」,這個「之」指什麼呢?就包括本章所說的四者——「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歷來分歧在「賢賢易色」這四個字。本章後幾句話理解大致相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未經學習,我必說他已有學問了。

「賢賢易色」,大體有兩種理解。一是:「崇尚實際的德行,看輕表面的容態」;或「用尊貴優秀品德的心來交換(或者改變)愛好美色的心。」

一是:「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這樣理解的理由是,「賢賢易色」以下三句,分別講五倫中的「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那麼,可以推論「賢賢易色」也應該不是一般的泛指,而是特指夫妻這一倫,因為古人把夫妻間關係看得極重,認為是「人倫之始」和「王化之基」。

筆者傾向於後一種理解。食色,性也,不可能要求人人不好色;但是,「見賢思齊」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孔門教學是順著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慾,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減輕一點、賢賢之心加重一點,使生命境界不斷提升。

本章是子夏說的話。子夏「文學」方面很好(《論語‧先進》),對《詩經》很有心得,孔子曾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詩經》第一篇是什麼呢?《關鳩》。在今人眼裡,這是一首愛情詩;但在古人眼裡,「《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毛詩‧序》)孔子本人對《關雎》的評論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子夏這裡說「賢賢易色」,理解為「關睢之義」,明夫婦之倫,也是合理的。

若此,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分言夫婦、父子、君臣、朋友四倫,一個人能做到這個地步,能算是正人君子了。就是他謙稱自己沒有什麼學問,我們也必定說他「學也」,因為「學」也就是學作正人君子嘛。

不過,也有人不滿「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句,說「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辭氣之間,抑揚太過,其流之弊,或將至於廢學」。對此,錢穆有持平之論:「然孔門論學,本以成德為重,後人分德行與學問而二之,則失此二章(本章及上章)之義矣。」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文】: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第一》)
  • 第五倫(人名)在鄉里任「嗇夫」的小官時,均平徭役、賦稅,調解鄉裡間的矛盾,公正和善,很得人心。但他認為自己做官發達不了,就帶著家人搬到河東去了。
  • 中共假孔子之名進行海外統戰
  •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歷經朝代更迭,傳統文化的內涵,仍通過各種形式流傳至今。其中,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最廣為人知。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以這三句話開篇,當有深意。有人說「一部《論語》是沒有形式上系統的」,實則不然。《論語》乃孔門七十子後學之討論編次所成,為什麼這麼編,自有其邏輯,隱而不顯罷了。孔子是聖人,弟子有七十二賢人,聖賢之說對人來講有很深、很廣的意義。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 如果不「巧言令色」,那又如何「言」和「色」呢?孔子講「君子有九思」中提到,「色思溫」、「言思忠」(《論語·季氏》),大意是臉色要溫和,不可以令人難看;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孔門教學,不僅僅是教知識,也不僅僅是教技能,更注重的是養成生活良好習慣,純正品行,從而覺悟於道。
  •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後舉了三個事例,講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都反諸求己。 首先,「為人謀而不忠乎?」盡己之謂忠。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自己有沒有盡心盡力?外人不一定確知,要省察自己內心,不得欺心。為什麼首先「省」忠呢?或許因為曾子是以「忠恕」二字體悟孔子之道的吧。
  • 本章為孔子論治國的大綱。「道千乘之國」,為什麼說「道」不說「治」呢?孔子傳承了「道統」,為國以道,講政教、教化,這大不同於近代以來的政治學。這裡的「道」字,又涵蓋了如下所說的五件事—敬、信、節用、愛人,使民以時。
  • 本章強調學習以修身、踐行為本。孔子教學,強調「文質彬彬」,因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就是說,質多於文就難免粗野,文超過了質又難免虛浮,文和質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是君子。子貢也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假如毛都去掉了,虎豹的皮革和犬羊的皮革就沒多大區別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