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作者:薛馳
(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3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二》)

【注釋】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小孔子很多,楊伯峻以為小三十三歲之說較為可信。《孟子‧滕文公上》說孔子歿後,子夏、子張、子游以為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以為不可。
:音tì,同「悌」。朱熹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hào,喜好。
:xiǎn,少。

【討論】

本章歷來頗多爭論。為什麼本章不像第一章引用孔子的話,卻引有子之言呢?或曰,《論語》中孔子的學生一般稱字,獨曾參和有若稱「子」(冉有和閔子騫偶一稱「子」),《論語》大概是由他們兩人的學生所纂述的,而有若在孔子死後亦為孔門弟子所敬重。

此類說法值得商榷。第一,有若,賢人,被世人視為「國士」(《左傳‧哀公八年》),但「孔門四配」(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軻),有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無有若;「四科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無有若。後,孔廟祀典「四配十二哲」成型,有若才被補上成為「十二哲」之一。因此,不能高估有若在孔門中的地位。

第二,「《論語》成書」和「周公制禮」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影響深遠。《論語》成書當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具體過程未能確知,其意義卻類似於佛教的「第一次集結」(釋迦摩尼入滅三個月後,在大迦葉主持下,五百阿羅漢共同編集佛法教義和修行戒律),當不容參與者有門戶之見(據說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因此,不能無視《論語》成書過程之神聖性。

那麼,《論語》為什麼引「有子曰」為第二章呢?這個問題難以通過文獻考證解決,可能更取決於讀者的涵泳和妙悟,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回答。竊以為,《論語》編次的目的之一,是講清楚孔門入學的門徑,但孔子因材施教,流傳下來的孔子語錄中很難找到適當的話,而有子的這段話也講得好,為當時孔門之人所認同,所以高懸為第二章。

 孔門入學,從何入手?孝弟。為什麼?「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有子這話確實切中要旨,順著人性、人情施教,易行而又實在,正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有子接下來講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是中國古文化中的一個光輝的思想,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不過,劉寶楠《論語正義》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古人成語,非孔子言論。本文傾向於接受這種觀點。為什麼呢?孔子之前,中國有約兩千年的、輝煌的禮樂文明。比如著名的「六代之舞」,包括黃帝時的《雲門大卷》,堯時的《大咸》,舜時的《大韶》,夏禹時的《大夏》,商湯時的《大濩》和周初的《大武》。比如,《尚書》所記載起自堯舜,裡面有許多嘉言懿行。又如,《詩經》裡的許多篇章表現了「王者之跡」。《論語》中多有引用《尚書》、《詩經》之言,如果「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古人成語,有子援引也是自然的。

但有子下面這句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招致了許多人(主要是宋儒)的反對。孝弟,作為「仁」之起點,人人皆可學,這沒問題,但如果因此而說是「仁」之本,恐怕在學理上會引發很多疑難。

比如,孔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那麼,我們可不可以也說「忠恕」是「仁」之本呢?

 「仁」之本是什麼?後學最好還是不下定義。儒家經典《中庸》說:「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所以,如果孔子都沒有說過「仁」之本這類的話,那麼弟子、後學還是不說為好,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行文至此,再講兩點個人感受。

其一,孔子學究天人、已入聖域,而弟子們的修為各自不同;孔子又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傳了他自己證悟的道的一部分,弟子們誰悟誰得,悟多少得多少,也就是說孔子之道並不限於《論語》的記載(例如《論語‧憲問》載孔子說「莫我知也夫」,「 知我者其天乎」)。

其二,本次人類文明中,釋迦摩尼沒有留下經書,佛經是釋迦摩尼不在世500年後整理出來的;耶穌也沒有留下經書,《新約》中四福音書是弟子們回憶的,此外還有許多弟子們寫的書信;同樣,孔子也沒留下經書,《論語》是弟子們編次的,在孔子言論之外還編有弟子們的話。整理、編次的過程,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偏差,但仍是個神聖的過程,經書對弟子、後人是起教導作用的。《西遊記》中,師徒歷經艱辛取得的真經最後卻殘缺不全,唐僧惋惜,孫悟空說:「嘿嘿,師父,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經文殘缺也應不全之理,為人力所能為也!」似乎也講了類似的道理。

因此,對今人來講,對《論語》仍須尊重、體察善道,但不必拘泥於其文字表面。更重要的是,今日已有真正的大道傳出,望讀者察焉。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孔子追求的道與傳下的道》
《從正心開始的大成智慧》(《透析〈論語〉智慧》序)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