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3):巧言令色鮮矣仁

作者:薛馳
《論語》編次以「仁」為中心。(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三》)

 【注釋】

巧言令色:朱熹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楊伯峻以「花言巧語」譯巧言,「偽善的面貌」譯令色。

鮮矣仁:錢穆云:「不曰『仁鮮矣』,而曰『鮮矣仁』,語涵慨嘆。」按:曰「鮮矣仁」而不曰「無矣仁」,語極準確,又有寬厚之意,不一棒子打死人,冀巧言令色者走正軌也。

【討論】

《論語》以一個「學」字開篇。學什麼呢?第二章引有子的話,說學「仁」,從「孝弟」入手,落到實處,腳踏實地,就在日常生活中學,人人可行。由此可見孔門篤行的特點。

不過,「孝弟」要預防一些誤區。本章(第三章)引孔子的話,不要「巧言令色」。不要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不要滿臉裝著討人喜歡的面色。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做是裝、是假,不是真心誠意。孔門教學,「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只有正心誠意,仁心才能一點點發揚光大起來。而「巧言令色」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如果不「巧言令色」,那又如何「言」和「色」呢?孔子講「君子有九思」中提到,「色思溫」、「言思忠」(《論語·季氏》),大意是臉色要溫和,不可以令人難看;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孔門教學,不僅僅是教知識,也不僅僅是教技能,更注重的是養成生活良好習慣,純正品行,從而覺悟於道。

明朝張居正給小皇帝講「巧言令色鮮矣仁」, 特意指出「巧言令色」在害己之外,還害人。因為人之常情,莫不喜於順己,彼巧言令色之人,最能逢迎取悅。既喜之而不覺其奸,由是變亂是非,中傷善類,以至覆人之邦家者,往往有之矣!夫以堯舜至聖,尚畏夫巧言令色之孔壬。用人者不可不察呀。

這裡討論一個問題:《論語》編次為何以「仁」為中心?

大家知道,孔子曾問道於老子。老子也講「仁」,但置於一個特定的框架中:「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經》第38章,「仁」在《道德經》中出現8次)。老子五千言以《道德經》為名,講修煉、講出世。

孔子則不同,創立儒家,講入世,主要講做人的道理(雖然儒家後來演變出儒教,亦可修行)。孔子教學的總綱領,可能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大意是以得道為志向,以進德為根據,以行仁為憑藉,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在《論語》中,「仁」字出現100多次(分見於58章),而「道」80多次,「德」約40次,「禮」70多次,「樂」40多次,「義」20餘次。可證「仁」是《論語》的核心概念。

以目前文獻資料來看,甲骨文中還沒有「仁」字。金文中「仁」字也很少出現,當時意義尚不明晰。周平王東遷後,「仁」字在文獻中才頻繁出現。孔子上承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發揚周公所遺留的政治、文化遺產,建立了「仁」學思想。因為要重建禮樂文明,「用康保民」,必先喚醒每個人內在的「仁」。

不過,孔子因材施教,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來問,回答各不同,完全不同於現代教科書的方式。據此,「有很多人說,孔子沒有給他所說的『仁』下過定義」。這是一種「以今律古」的說法。事實上,已有學者正確指出,《論語》中存在全面的「仁」學體系(本系列文章將逐章討論),根本原因在於孔子思想已高度成熟,否則儒家怎麼可能在春秋時期蔚然成為一大學派呢?

孔子教學注重啟發,所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教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蘇格拉底並不直接告訴學生知識,而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的方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其來有自吧。

今人讀《論語》,應擺脫教科書模式,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與《論語》相碰撞、相激盪、相生發,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這樣,無形中就接受了聖人教化。朱熹說,讀一遍《論語》而人沒有變,那是白讀了。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仁」學體系考論——兼及《論語》思想體系的「內隱」特徵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論語‧學而第一》)
  •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28日電)行政院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今天表示,「美麗島事件30週年紀念展」如果事前周延思考,就不會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這麼敏感的地區舉辦。他向受難者、家屬及藝術家正式致歉。
  • 北美館將於28日至11月14日舉辦藝術家陳界仁個人大型編年展,預計展出9件錄像作品。陳界仁在記者會上表示,因藝術理念與北美館不同,這次是告別的開始。
  • 前些時日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食品業者想以更低廉的食材如塑化劑或次級的油取代原來之原料,而引爆危機。
  • 蘇格拉底在逐漸喚醒人心時,也揭露了人性中的卑劣,招致一些人的嫉恨,被雅典法庭處以死刑。盡管他曾向陪審團保證他的所言所行,全是為了雅典的福祉,既使如此,依然判他有罪。
  • 大學學測第一節考社會科,整份試題包含歷史、地理,以及公民與社會。公民與社會難易適中,15題的選區劃分,希望透過圖表呈現與數據分析,來解釋選區變動的意義。協助大考中心審題的高中教師表示,考生必須依據圖文訊息,推論該地方政黨政治生態,以及執政黨才能主導選區重劃概念,這題鑑別度較高,必須了解背後邏輯,舉一反三才容易答對。
  • 在見到一些人蠅營狗苟,盤算如何賺取更多,而另一些人爭相搶購廉價的商品時,蘇格拉底有感而發道:「知足常樂者最富有,因為知足本身就是財富。」老子拈鬚微笑道:「是啊,知足者富。」
  • 《千字文》第一部份從宇天地初開開篇,以王道政治作為結尾。本文六聯的內容重點就是王道政治,點出上古的理想政治的展現。當人體現出對神的崇敬,遵崇神示的天道以行人道之時,就有令人驚奇的神蹟出世,也發展出濟世的神技,和璀璨輝煌的文化見證,成就了中華傳統的精髓。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以這三句話開篇,當有深意。有人說「一部《論語》是沒有形式上系統的」,實則不然。《論語》乃孔門七十子後學之討論編次所成,為什麼這麼編,自有其邏輯,隱而不顯罷了。孔子是聖人,弟子有七十二賢人,聖賢之說對人來講有很深、很廣的意義。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