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故事】

讀懂《千字文》: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臻於仁道的理想

作者:允嘉徽
中華文化中的理想政治以道德化育為根本核心,君主得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圖為宋代趙伯駒《仙山樓閣》。(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7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悠遠又無垠的宇宙是生命的來處,天地人間是人返本歸真的道場。啟蒙書《千字文》的內涵展現哪些中華文明的精髓呢?中華大戲開場,開宗明義指出什麼精義?在理想政治上指向哪一大道?

內容主題:

《千字文》開宗明義引經據典,展現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典故與精神,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內涵。從內容來劃分的話,《千字文》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天地初開,展開天文日月星宿、氣象物候、律呂調節陰陽、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直講到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太古和上古時期的歷史,最後以王道政治作為結尾。

本文六聯的內容重點就是王道政治,點出上古的理想政治的展現:

吊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邇一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語意‧印象】

【吊民伐罪 周發殷湯】——殷湯(商湯子履)和周武(周武王姬發)為了拯救暴政下的庶民,而誅無道之君。
本聯講天子改朝換代,以民為本的政治本色。

吊,是撫慰有拯救的含意,伐,是動干戈征討、攻打。商湯和周武王以征伐有罪的暴君而得天下,是為了吊慰受到殘害的人民。商湯伐夏,拯救慰撫夏朝無罪之民,而誅伐有罪的暴君夏桀;周武王誅伐有罪的暴君紂王,拯救慰撫商朝無罪之民。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君王於朝廷聽政問道,請益臣子治天下之道,垂衣拱手,無為而天下治。
此聯講中華文化中的理想政治。

坐朝,指聽政。問道,指問治理國事之要道。
垂拱,指垂衣拱手,就是無為而治的象徵。平章,是商議治理國事。

尋訪天下賢能,實現理想政治。圖:《彩繪帝鑑圖說》上篇 聖哲芳規之漢武帝《蒲輪徵賢》(公有領域)

中華文化中的理想政治在於無為而天下治的境界,君王治國的功課最主要的課題在於修養己身的道德,以德化臣民,使大道行而國正,使天理明而人不昧,從而天下治。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德澤於人,愛育百姓;戎羌等等外邦都受到道德感化而伏首稱臣。
此聯講中華民族的王道為仁德之道,近悅遠來。

黎首是「黑頭」,比喻百姓;戎羌是古代邊疆少數民族戎族和羌族,泛指邊疆蠻夷之邦。不管是黎民百姓還是蠻夷外邦,都感受到君王仁風德政的感化而主動臣伏。孔子講「德風草偃」,就是形容這樣的道德清高、無為而治的境界。

【遐邇一體 率賓歸王】——不論是遠方外邦,或近處族裔,全都歸順於仁德之君。
這一聯側寫仁風德政的力量如德風草偃無遠弗屆,讓遠邦近民自然歸順。

遐,指遠處;邇,指近處。遐邇一體,即不論遠近都一心向著仁君。率同帥,即最高的將領,賓是國家大使,都代表國家,近悅遠來,歸順於仁德之君的國度。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鳳凰在竹林鳴叫,白馬在穀場食穀。
這聯講有道之君主,仁德澤披的結果,感化吉祥的鳳凰展現世間,賢能的人樂於效命。

鳳凰珍貴華美,世所罕見,是非常吉祥的鳥,人間有道則現。「白駒」指喻德高的賢者,典故出於往昔宣王末世不能用賢,有賢者乘白駒離去。《詩經小雅白駒》云「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繫之維之,以永今朝」,是指把賢能的人才留下來,為國效命。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德風化草木,惠澤及天下。
這一聯講有道之君的仁德教化與德惠恩澤廣披天地間的人與物,無所不及。

化,是仁德教化;賴,是利潤恩澤;萬方,指天下。總而言之,有道之君的仁德廣披,及於草木萬物,利潤萬方,天地間無一物不蒙其恩惠德澤。

以上是《千字文》第一部份內容,講天地與君主的仁道,為《千字文》之發端。先皇們仁民愛物廣披德澤,開展人文盛世,垂拱而治,發皇道德美境。

【故事插播】——網開三面

我們常能聽到「網開一面」的成語,而中華民族的先祖在三千以前,就有「網開三面」的一段史實喔!請看清楚,不是「網開一面」,是「網開三面」。這位先祖是道德高尚的精神領袖——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

商湯王真像,出自清乾隆繪本《歷代帝王真像》。(公有領域)
商湯王真像,出自清乾隆繪本《歷代帝王真像》。(公有領域)

據《史記》的記載,商湯開創商朝之前,有一次經過野外看到有人張了四面網捕鳥獸,那張網的人口中唸著祈禱詞說:「從天下四面八方來的都進到我的網中來呀!」

商湯說道:「哎呀!這就要趕盡殺絕了呀!」

於是他讓人「網開三面」,只留一面網,然後商湯對網虔誠發願說:「想去左邊的就去左邊,想去右邊的就去右邊,不想要命的,就進到我的網中來。」

後來諸侯們聽說了這件事,都表示:「湯的道德境界真是至極呀,仁德廣布遍及禽獸啊!」

商湯網開三面,教人只取用必須維生的食物。他仁慈的民胞物與情懷和高貴的道德情操,不僅表現在這網開三面的一例,且在許多方面都流露出來,讓天下的三千諸侯都佩服。夏朝的三千諸侯會盟於亳推舉商湯登王位,商湯對三千諸侯三讓王位,看不到有諸侯表示就位的意願,才登了王位。商湯的至德,也給後人留下了為政能長能久的良好道德典範。

後語:

人間承天地之天道而運作則順,古人常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經過漫長的歷史考驗,顛撲不破。因此,我們中華先人觀察日月星辰的垂象來輔正施政,利用音樂律呂來調節陰陽,利用萬物以利用厚生。當人體現出對神的崇敬,遵崇神示的天道以行人道之時,就有令人驚奇的神蹟出世,也發展出濟世的神技,和璀璨輝煌的文化見證,成就了中華傳統的精髓。@*

參考資料:《群書治要:卷三‧毛詩‧小雅》《史記》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創造了持續傳承五千年的奇跡。
  • 古來直到近代留下不少紀錄,驗證了敬重文字的重要性,不是空穴來風。本文續上篇:【救世古鑑】倉頡作書「天雨粟 鬼夜哭」 文字背後有神力嗎?繼續提供正反兩面的實例來互證。
  • 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
  • 在成年禮的「加冠」這場生命禮儀中,德、禮相依且缺一不可,更重要是彼此的關係是以「德」為本,是「以德制禮」,以「禮」為末。因此,「德」是為成年禮的核心樞紐,養成一個具有良好品格,同時能夠承擔家庭國家責任的男子是成年禮的重要依歸。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 毛子水認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說」,可以說是實話,亦可以說是託詞。季路問事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這章的話,也許有同樣的意義。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