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八》)
【注释】
重:自重、庄重。
学则不固:一说为“学,则不固”,固为固执或固陋意。一说与上句一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固为坚固意。
主:为主。郑玄《论语注》释为亲近,亦通。
【讨论】
《论语》传世两千多年,每个字都被后人仔细研究过,但异解颇多。今人怎么学《论语》呢?也只能是自己去读原文,参考古人释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自己琢磨。钱穆所说甚是——“学者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所谓“诗无达诂”,学《论语》亦如此,学到多少看个人造化。
具体谈到本章。前人有两个分歧。一是“君子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有的读为一句话,有的分为两句。一是“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三句,有人以为与上文不连贯,又见于《论语‧子罕》,疑系错简于此。
本文则倾向这样一种理解:本章主旨是讲一个人成为君子的自我修养的功夫,强调了如下五点。
(一)“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自重,言行轻佻,势必招来侮辱,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也。
(二)“学则不固”。孔子很反对“固”(固执不化),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如“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论语‧宪问》)。怎样做到“毋固”呢?学。一个“学”字既贯穿孔子一生,也涵盖《论语》全书。
当然,也有人理解为“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张居正这么教小皇帝:“君子为学必养成深厚凝重的气质,然后外貌威严,而所学的道理自然坚固。若是轻浮浅露,不能厚重,则见于外者,无威之可畏,而其所学者亦不能实有诸己,虽得之,必失之矣。”这也说得通。不过,分量上,似不足以与“不重则不威”相当;而且,如果一定要这么理解,按《论语》语法,“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钱穆)。
(三)“主忠信”。一说“恪守忠诚信实”或“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一说“亲近忠信”之人,前面第六章就说过要“泛爱众,而亲仁”。两说皆可,其实也是相通的。孔子非常强调“忠信”。如“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如“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张居正如是教小皇帝:“然立身固要厚重,而存心又在忠信。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何以为学。故又当以诚实不欺为主,而无有一毫之虚伪,然后可以进德也。”
(四)“无友不如己者”。字面上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争议很多。这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在世上要打交道的人千千万万,既不能嫉恶如仇,也不能同流合污。“无友不如己者”,是说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自己主动“亲贤臣、远小人”。
(五)“过则勿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也就是说,有过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了“认错恐惧症”,知过不改、巧言饰非,一错再错,一直死路走到底。
孔门教学,主旨是教人做君子(《论语》全书“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可谓核心词汇之一),以上五点就是纲要。张居正说:“以厚重为质,以忠信为主,又辅之以胜己之人,行之以改过之勇,则内外人己,交养互发,而自修之功全矣。学者可不勉哉!”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