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8):君子不重則不威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5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八》)

【注釋】

重:自重、莊重。

學則不固:一說為「學,則不固」,固為固執或固陋意。一說與上句一體——「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固為堅固意。

主:為主。鄭玄《論語注》釋為親近,亦通。

【討論】

《論語》傳世兩千多年,每個字都被後人仔細研究過,但異解頗多。今人怎麼學《論語》呢?也只能是自己去讀原文,參考古人釋讀,一個字一個字地自己琢磨。錢穆所說甚是——「學者當自知審擇,從異解中善求勝義,則見識自可日進。」所謂「詩無達詁」,學《論語》亦如此,學到多少看個人造化。

具體談到本章。前人有兩個分歧。一是「君子不重則不威」與「學則不固」,有的讀為一句話,有的分為兩句。一是「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三句,有人以為與上文不連貫,又見於《論語‧子罕》,疑係錯簡於此。

本文則傾向這樣一種理解:本章主旨是講一個人成為君子的自我修養的功夫,強調了如下五點。

(一)「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二)「學則不固」。孔子很反對「固」(固執不化),如「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如「非敢為佞也,疾固也」(《論語‧憲問》)。怎樣做到「毋固」呢?學。一個「學」字既貫穿孔子一生,也涵蓋《論語》全書。

當然,也有人理解為「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卽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張居正這麼教小皇帝:「君子為學必養成深厚凝重的氣質,然後外貌威嚴,而所學的道理自然堅固。若是輕浮淺露,不能厚重,則見於外者,無威之可畏,而其所學者亦不能實有諸己,雖得之,必失之矣。」這也說得通。不過,分量上,似不足以與「不重則不威」相當;而且,如果一定要這麼理解,按《論語》語法,「當云學而不固,或雖學不固」(錢穆)。

(三)「主忠信」。一說「恪守忠誠信實」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一說「親近忠信」之人,前面第六章就說過要「泛愛眾,而親仁」。兩說皆可,其實也是相通的。孔子非常強調「忠信」。如「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如「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張居正如是教小皇帝:「然立身固要厚重,而存心又在忠信。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何以為學。故又當以誠實不欺為主,而無有一毫之虛偽,然後可以進德也。」

(四)「無友不如己者」。字面上說「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爭議很多。這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在世上要打交道的人千千萬萬,既不能嫉惡如仇,也不能同流合污。「無友不如己者」,是說要見賢思齊、擇善而從,自己主動「親賢臣、遠小人」。

(五)「過則勿憚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也就是說,有過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了「認錯恐懼症」,知過不改、巧言飾非,一錯再錯,一直死路走到底。

孔門教學,主旨是教人做君子(《論語》全書「君子」一詞出現107次,可謂核心詞彙之一),以上五點就是綱要。張居正說:「以厚重為質,以忠信為主,又輔之以勝己之人,行之以改過之勇,則內外人己,交養互發,而自修之功全矣。學者可不勉哉!」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旦,東京某社團成員聚集在日本最大的孔廟的主殿大成殿前,舉行新年首次朗讀《論語》的活動。參與者表示,這是社團的新年慣例,朗讀《論語》是一年的好開端,在充斥現代科技的今天更應重視傳統文化。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以這三句話開篇,當有深意。有人說「一部《論語》是沒有形式上系統的」,實則不然。《論語》乃孔門七十子後學之討論編次所成,為什麼這麼編,自有其邏輯,隱而不顯罷了。孔子是聖人,弟子有七十二賢人,聖賢之說對人來講有很深、很廣的意義。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 如果不「巧言令色」,那又如何「言」和「色」呢?孔子講「君子有九思」中提到,「色思溫」、「言思忠」(《論語·季氏》),大意是臉色要溫和,不可以令人難看;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孔門教學,不僅僅是教知識,也不僅僅是教技能,更注重的是養成生活良好習慣,純正品行,從而覺悟於道。
  •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後舉了三個事例,講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都反諸求己。 首先,「為人謀而不忠乎?」盡己之謂忠。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自己有沒有盡心盡力?外人不一定確知,要省察自己內心,不得欺心。為什麼首先「省」忠呢?或許因為曾子是以「忠恕」二字體悟孔子之道的吧。
  • 本章為孔子論治國的大綱。「道千乘之國」,為什麼說「道」不說「治」呢?孔子傳承了「道統」,為國以道,講政教、教化,這大不同於近代以來的政治學。這裡的「道」字,又涵蓋了如下所說的五件事—敬、信、節用、愛人,使民以時。
  • 本章強調學習以修身、踐行為本。孔子教學,強調「文質彬彬」,因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就是說,質多於文就難免粗野,文超過了質又難免虛浮,文和質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是君子。子貢也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假如毛都去掉了,虎豹的皮革和犬羊的皮革就沒多大區別了。
  • 《論語》開篇講「學而時習之」,這個「之」指什麼呢?就包括本章所說的四者——「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門教學是順著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慾,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減輕一點、賢賢之心加重一點,使生命境界不斷提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