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作物风险 仍有争议

─食品争议未除 消费权益堪虞之二

人气 57
标签:

【大纪元6月1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杨淑闵台北16日电)基改食品在欧洲掀起科学辩证,台湾相关资讯揭露并不多;但吃基改作物是否增生不正常组织等疑虑确无定论。有专家主张禁止基改作物,农试所则主张寻求风险与利益的平衡点。

欧洲及纽、澳等地对于生产、销售基改作物多有顾虑,主要开发生产公司则与开发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的公司类似,以美商体系为主,例如孟山都;而基改作物与瘦肉精的开发与否,已再次于全球形成两大对立主张,欧美对基改作物的论战已达20余年,台湾相关资讯并未同步揭露。

尽管科技日新月异,台大农艺系教授郭华仁认为,基改作物风险主要有二,首先是透过植入外来基因产生新的蛋白质,会否对人产生威胁,是未知数;其次是会启动原本没作用的基因,对人体的影响也是未知数。

他并说,关于基改作物的潜在风险是不能被排除的,政府应善加把关;然而相关审核作业用到国际资料时,若是参考产出基改作物厂商所做的实验资料,有无不实,恐怕不是审查委员会能够辨别的,以此作为审核依据,可信度存疑。

他进一步举例,很多相关实验是对实验动物喂食 9个月基改作物,可是成为食品时,人类食用的时间更长,甚至一辈子,长期食用的风险不能排除,因此很多国家对基改作物持保留态度;就连开发基改黄豆跟玉米的美国,当地消费者也有超过 9成以上要求基改作物产品要标示,然终因业者的政商关系运作而未标示。

他也提到美国对于基改作物上市有私心上的盲点。他指出,其实美国已开发出基改小麦,但是美国是吃小麦的,所以审查较严格,至今未准许上市;反观黄豆跟玉米,在美国当饲料,不是人吃的,早已上市。

他强调,台湾因历史背景因素,以及自产率不足,使台湾得进口基改玉米及黄豆当粮食;但他仍主张政府应该禁止做任何让基改作物可以上市的风险评估,包含进行中的项目,因为很多对环境及人体的风险就是不能被排除。

对此,农委会农试所所长陈骏季说,目前所方在做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遗传性状调查,了解植入基因的稳定性,做此调查的作物包含兰花、蝴蝶兰、香蕉、菊花及凤梨。

另一部分是做生物安全评估,主要是调查基改作物的环境风险,目前做过的作物包含水稻及木瓜。其中的基改水稻是中研院研究的品种,特征是对肥料吸收快,因为米内有特殊成分,但因有花粉飘散问题,可能会污染环境,及与其他稻田一起混长之虞,所以没有通过。

基改木瓜则是具备抗轮点毒素病的特征,目前在生物安全评估部分已进展到一个阶段,同时已申请卫生署进行食品安全评估中。

专长在木瓜研究的台大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教授洪挺轩则说,前述基改木瓜研究其实已完成农试所负责的评估,但卫生署对于食品安全评估存疑,因为专家学者多数认为,基改作物究竟会否引发人体过敏、增生不正常组织等疑虑,无法获得确认,故倾向不开放上市。

他并说,即便仅看产业层面,目前栽种门槛相对高的木瓜果农,为了摆脱轮点毒素病,高达 9成以上都是采行网室木瓜法栽种,投资成本与专业度都较高,木瓜品质也较优;若面临相对低成本的基改木瓜上市,此产业果农的生存势必受到威胁,不能轻忽。

除郭华仁反对政府持续做基改作物风险评估。洪挺轩说,科技研究可以进行,但务必与产业做区隔,在生态环境冲击与食品安全无法确认无虞之前,绝对不能上市,更不能作为粮食作物。

他并说,学界其实已有所担忧,就怕继瘦肉精美牛之后,基改作物可能进军台湾,成为下一个食品安全的引爆弹。不过,很多学者专家都愿意做政府后盾,希望政府勇于以健康为优先考量,理性婉拒。

陈骏季则强调,农委会目前是鼓励做生技研究,但不鼓励粮食作物做基改研究,且任何基改作物都必须通过上述评估,上市则要通过卫生署评估;虽然目前风险存在,仍建议要在利益与风险之间取平衡点。

相关新闻
基改蚕宝宝可制疫苗 取代抗生素
因应粮荒 冀望杜哈回合谈判暨基改作物?
苗改场基改作物检测通过认证 为安全把关
基改猫 黑暗中会发绿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