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法

我的孩子有“暴力倾向”?

作者:奥田健次 译者:卓惠娟

Q. 只要有不如意的事,孩子就出手打人!甚至连父母都打?

我的儿子今年五岁。他在幼稚园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如果想和小朋友共享玩具,他不会好好讲,总是立刻出手打人。连对父母也是动不动伸手就打。我想纠正他这种无法“用言语和人沟通”的个性。

A. 让孩子知道只要“打了人”,就必须“马上回家”!

这种情况下,最容易看到孩子打其他小朋友,妈妈斥责小孩“不可以打人”,被骂的孩子就哭了。然后妈妈便问孩子:“为什么打人?光是哭妈妈也不知道你为什么打人。好好说明理由!”当场乱成一团,难以收拾残局。

这种时候,多数母亲都希望孩子说出自己的心情。偏偏他就是因为说不出“想要朋友的玩具”,所以才打其他小孩,要是能说得出这样的心情,就不会打人了不是吗?父母像这样会错意的状况非常多。

爸妈几乎都没教打人的孩子如何采取适当行动。想改善孩子的暴力行为,最有效的做法是不断重复练习,练习与朋友互动、交涉,该怎么说比较好。

孩子还小,不懂说出自己的“心情”

孩子和朋友抢夺玩具忍不住动手打人,首先要让他向朋友道歉说“对不起”。催促孩子:“应该说‘对不起’吧!”但孩子却始终不愿意道歉时,可以暂时不要处理,因为他总有一天能学会道歉。与其当场僵持不下坚持孩子道歉,我们还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把孩子带到公园一旁,约距离三十公尺的位置,冷静而坚决地告诉孩子:“不可以打人,要说‘请借我’哟”。因为把孩子从游戏场拉开到这么远的距离,孩子很可能会抗拒、大哭大闹喊着:“我不要──!”但是看到孩子抵抗,父母便能更确信这个“带离现场作战”的方法有效。

如果孩子待在远离朋友的距离,稍微平静下来了,再让他回到游戏场。万一他又打小朋友,就再把他带到三十公尺外的位置,再一次冷静而坚决地重复:“不可以打人,要说‘请借我’哟”。此时情绪化地斥责孩子“要说几次你才会懂?”是没有意义的,只需把“打人”和“会被带开游戏场”之间连结在一起就可以了。

先把孩子“带离现场”,再和他好好说

如果孩子号啕大哭到无法收场,就平静但坚定地告诉孩子:“因为你打人,我们今天就先回家吧!”然后直接带着孩子回家。这时即使孩子连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

如果已经告诉孩子“要回家了”,就执行到底吧!因为孩子可能隔天,就能懂得说“请借我”。孩子现在所说的“对不起”,不是向朋友道歉,纯粹是因为他不想回家,所以才向妈妈说对不起。

只要能坚定地面对孩子这种行为,“打人”与“离开游戏场”的后果连结就会更强,以后即使和朋友争夺玩具,小孩就不会再打人,而是能够直接以言语表达“请借我”了。

这个提问有件事很令人在意,那就是“不懂得口头表达,立刻就动手的个性”。妈妈认为立刻动手打人是孩子的天性,但也有下列这种可能喔。

可能父母本身没有察觉,平常爸妈在孩子行为不当时,立即动手制止孩子的个案很多。事实上,曾经有来咨询教养问题的妈妈,提出“我家的孩子只要不高兴,就立刻动手打人”,而她在会客室等待的三十分钟里,却打孩子的手要他安静。

也就是说,父母等于示范了生气时动手制止的行为,使孩子加以模仿。即使母亲原本用意是想教导孩子,但却成了错误示范,孩子只要不如意又不知如何处理时就打对方。孩子令人在意的行为,往往是父母亲的一面镜子。

有时是爸爸出手打孩子,东方社会“严父形象”特别鲜明,父母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孩子。说不定,兄弟姊妹之间也有动手打人的状况。

─ ─摘自:《不打、不骂、不动气の“优雅教养术”》采实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