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视角

刘如:浅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养生之理

【大纪元2014年10月27日讯】中国的日常生活的一些俗语,不自觉的都体现着很深的养生之道,记得过去经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找医生开药方。谁也无法去考证此话究竟从何而来,又流传了几千年,但是人们都不自觉的认同这样的说法,虽说感到不仅有点夸张,还难以理解:冬天这么冷,正应该吃姜才对啊,为何反倒要吃萝卜,夏天这么热,还要吃姜,怪辣的,吃得直出汗,会不会搞错了。

人只要按冬夏吃着这两样食物就会没病,看似有些离谱,反正吃了也无毒,有效无效,真的假的,没人会去较劲儿,当然也就无人会去深究他背后的十分深刻的中医养生之道。其实,倒不是说,人真的只要冬夏常常吃这两种食物,就一定不得病了,他说的是一个保持身体健康的道理。那么这道理是什么呢?为何中国民间会流传这样令人不解的俗语,他真的起作用吗?

不一定见得人人都要去试验一把此话是否灵验,但是几乎人人都体验过夏天吃海鲜水产、喝饮料或吃冰淇淋特别容易拉肚子的现象,但是冬天就不一样,而且,老百姓也常说夏天不宜进补,冬天进补最有效,看起来这些现象好像与刚才说的俗语不是一回事,但是背后的道理却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大家也一定看过红楼梦,知道贾母反对吃太多的螃蟹,林黛玉身体很虚弱,大家尽情吃的时候,她从来不敢放纵自己,稍微吃一点,还得喝几口比较烈性的热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无论古今,身体的结构与系统从来没有改变过,出问题时,原因也都一样,背后的道理都是中医阴阳五行如何平衡达到健康的问题。

中医医理的鼻祖来自《黄帝内经》,讲的是阴阳五行一定层次的宇宙运行的道理与人体的关系,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我们民族的文化基本上是从炎帝黄帝,尤其是黄帝之后,系统的传承下来的。而黄帝,史书记载,他是修道的,最后以天龙接他白日飞升登天成神的形式离开人世,他给人留下的《黄帝内经》,成为了历代中医遵循的超越人的认识、具有很深的修炼思想的医学理论,经络与穴位的准确描述,以及通过经络穴位来调整五脏六腑的阴阳五行的平衡的医理,非常令人吃惊,而这一切,又非人眼所能看到的,显得非常深奥。

因为,道家认为人体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宇宙具有怎样的体系和运行原理,那么人体也是同理,因此,中医的医学原理,是站在一个宏观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讲究的是人体与宇宙的协调一致,对四季、早晚的阴阳五行的变化在人体经络、五脏六腑运行的对应体现、影响及其调节都有深刻的认识,就成了中医最本质的养生与病理根据。

比如西医,认为病菌进入体内,造成人的病。于是西医就要把病菌杀死,以此治病。在养生上就会让你注意防止病菌进入体内。而中医讲的是人眼看不到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只要身体五脏六腑运作符合自然界的运行变化,让自己身体这个小宇宙的阴阳五行与天道运行一致不乱,经脉通畅不堵塞,五脏六腑各行其道,相互扶持平衡,那么身体这个完美的系统,就能使百病不侵,自身就能让病菌找不到可以攻入的漏洞。因为,身体没有一个地方的居住环境适合病菌的生长。中医治病就是让身体的五脏六腑的阴阳五行处于这种平衡不乱的状态,就可以获得像自然界一样循环不息、生机勃勃的健康状态。

那么根据这个原理,就明白民间流传的俗语究竟反映出什么样的道理,为何代代相传了。

尽管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古人却知道它是制约着人眼睛所见的宇宙层次的理。人体要想健康,就要按时作息,符合天道的运行。古人把一年四季分为春夏秋冬,认为到了夏天,属阳,五行属火,地上的阳气升腾到极盛的状态,人体的阳气也都升浮于表面,要把热火散发出去,毛孔是张开的,适宜流汗排热。那么,人体当中,体内管吸收消化的肠道,也就是肚子部位,最为阴冷。因此夏天肚子最怕着凉,再热也要盖上毛巾睡觉,否则最易感冒。很多人冬天不感冒,夏天反倒受凉了,原因就在这里。如果这时,你吃海鲜,海鲜属性大多属阴寒之物,再来一杯冷饮,阴寒加阴寒再进到夏天阴寒的肚子,不出问题造成腹泻那才叫奇怪了。因此古人早就懂得四季的养身之道,所以夏天不吃油腻寒凉冰冷的食物,吃了海鲜或水产,比如林黛玉吃了阴寒的螃蟹,必定喝下与螃蟹阴阳平衡的热酒来中和,不至于出大毛病。

这样一来,文中开头提到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找医生开药方”的道理也就恍然大悟了:夏天吃姜反倒可以中和过于阴冷的肠肚,达到平衡的效果。当然冬天的道理也是一样,只不过阴阳属性正好相反,冬天属阴,皮毛收敛,用于保温,阳气反倒收进体内,因此肚子是热的。这时要补身体,反倒最合适,食欲也好,肠胃阳气十足,消化功能也变得最好。这时吃点凉的东西,也不容易拉肚子,原因都在这里。

其实中医的医理非常的博大精深,这只是粗浅对阴阳医理的认识,还有五行与阴阳密不可分的奥妙。虽然不可能人人学医,不过,了解一点点古代的文化,都会深感受益匪浅、奥妙无穷。

责任编辑: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