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梁卿娇生理机能减半 助人热情加倍

为澳中风患者带来欢笑与希望的华裔女性

文:张茹

人气 6

澳大利亚墨尔本内城东郊的Boroondara市,一位中风后失去半边身体活动能力的华裔女性郑梁卿娇,每天拖着不便的身躯,却在积极帮助其他中风患者从疾病的创伤中恢复,而且一做就是12年。她的恒心和奉献精神打动了无数人。她成立的Boroondara中风康乐会(Boroondara Stroke Support Group, BSSG)帮助很多中风患者和家属度过生活中的低潮时期,重拾欢笑和希望。在2014年澳大利亚国庆日,她被所在的Boroondara市政厅评选为年度荣誉市民(Citizen of the Year)。

68岁的郑梁卿娇(Jenny Cheng)在颁奖典礼上说:“作为一名中风幸存者,我知道中风后,我们大多数人只剩下之前一半的能力。我的角色就是为所有中风患者呼吁并寻求广泛的支持,我相信,这个奖项能帮助我把中风的经历和预防措施等资讯更好的传达给社会。”

Boroondara市市长卡洛.罗斯(Coral Ross)对郑太的毅力和付出表示敬佩,“BSSG是澳大利亚这类团体中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受到广泛的认可和称赞。”

突如其来的灾难

1993年的一天,48岁的郑太参加朋友的烤肉聚会。处于人生颠峰时期的她意气风发。她是一名中学老师,教学之余,兴趣十分广泛的她,也爱好跳舞、烹饪、打网球、高尔夫等等,生活中充满了积极亮丽的色彩。

当天郑太也准备好在网球场上一展身手,但因为天气有些阴冷,她改变了想法。坐在游泳池边,她啜饮着葡萄酒,跟朋友聊聊天。一切毫无异常,这是一个愉快的聚会。

突然她感觉有什么东西沿着脸滑下,同时有点头晕。起先她没有在意,以为喝多了。她想进屋里歇会儿,但这时她走路已有些踉踉跄跄,需要扶住柜子才能站稳。好不容易找到一张椅子坐下。坐在对面的朋友注意到她的异常,关切的问:“你还好吗?”

“我没事,就是喝多了,有点头晕。”郑太回答时,发现自己说话有些困难。

“那我给你倒杯咖啡。”朋友安抚她说。其实身为护士的朋友已经心里有数,她发现郑太在不自觉的流眼泪,这是中风的早期症状。她立刻给当医生的丈夫打了电话。当时在这个聚会上一半的客人都是医生,大家知道状况后,马上把她围成一个圈,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朋友飞快送我到医院时,医生和护士已经在等我了。完全没有耽搁,一切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郑太回忆说。

医生给郑太做了脑扫描等检查,发现她大脑里的血管破裂了,脑子里大出血,幸好一个小血栓止住了血,救了她一命,但已成为一个半瘫痪的人。

当郑太从医院里醒过来,她发现自己身体左侧失去了一切能力。“前后也就是半个小时,我的人生完全改写了。从之前如此鲜活的生命变成一个残疾人。”事隔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往事,郑太依然感叹人世无常。

中风,这种恶性疾病在澳大利亚被列为第三大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根据德勤经济咨询机构(Deloitte Access Economics)2013年为澳大利亚中风基金会出具的研究报告指出,2012年有49100名澳大利亚人患有中风,40%的患者在12个月内死亡。中风幸存者中67%留下残疾,无法独立进行日常起居;50%需要依靠照顾者生活。2012年中风在澳大利亚造成的总成本为50亿元。

中风后的生活挑战

人一旦患上中风,不管曾经是谁都不重要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人人平等的战场,以后如何训练好自己,战胜病魔才是关键。

中风后的第一个月对郑太来说是“恐怖”的,躺在床上不能动,每两个小时就要呼叫护士帮她翻身,瘫痪的左半边身体非常沉重,就像是一直要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一样。

郑太在医院里整整住了六个月。出院后还有新的挑战等待着她。她不得不放弃热爱的教师工作,她不能再从事过去的一切嗜好。她必须学会面对新的人生,一个残疾人的人生。

开始几年十分艰难,中风后的生活无论对幸存者还是家人都是很难过的一关。“我的先生为我付出很多,以前他从不做饭,现在什么都要做。他中午休息的时候还从公司赶回家给我准备三明治、寿司作午餐。他本来想辞掉工作一心一意照顾我,但我觉得如果这样我就废了。我还是要自己做点什么。”

在整整八年的时间里,郑太渐渐学会了在枴杖的帮助下行走,用一只手开车。“当我能重新开车的时候,就感觉自由多了。”随着生活上渐渐的适应,她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积极乐观,正能量在她心中不断的蓄积。

成立Boroondara中风康乐会

“我想知道其他中风幸存者是如何生活的,所以在2002年我成立了Boroondara中风康乐会(BSSG)。我在报纸上打广告,刚开始只有五个人,后来成员就渐渐多起来。”

康乐会在郑太的带动下,为成员准备了丰富的活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郑太的第一个项目是为成员找运动的场地。她十分相信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联系了当地的一家YMCA健身房,得到对方的大力支持。“他们专门给我们每个星期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还为我们配备了理疗师。”

后来郑太还为中风患者举办舞会。“正常人会跳‘一、二、恰恰恰’,我们动作很慢,只能跳‘一、二、恰’。我把音乐都改成适合中风患者的慢节奏。我以前跳舞时认识很多朋友,所以我一举办舞会,我这些健康的朋友们都会过来帮忙。”

康乐会还每周举办草地滚球活动;园艺组种植花草;木工组制作小桌子、板凳等简单木工活。

郑梁卿娇(前排右二)与中风康乐会会员在草地滚球场地上。(摄影/张茹)

郑太的强项是协调组织能力。“这是我当教师时锻炼的技能。我不需要亲手做,主要是让大家协调着做。当一个成员加入时,如果他曾经是园艺师;我会对他说,那你负责园艺组。有一位成员年轻时是运动健将,我就让他负责带领好草地滚球队。”

康乐会时常会组织郊游,大家一起外出吃饭,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互相关怀。

中风患者需要的远远不止是医疗,心理和生活上的支持十分重要。郑太说:“有的男性成员没有妻子,他们中风后没人照顾,我就安排人去教他们做饭。总之,他们需要的一切事情,只要我能想到的,我都会帮助他们去做。”

在郑太的带动下,在12年里,BSSG的成员人数从开始的9人增长到90多人。

华人中风康乐会的成立

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多,郑太注意到华人中风的老人存在语言障碍问题,他们比澳大利亚当地人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于是郑太在2012年成立了“华人中风康乐会”,主要是帮助华人中风幸存者和照顾者提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的场所,让幸存者快乐和健康,并在社区宣传中风预防常识。

针对华人患者,郑太特意安排了适合华人的活动,比如卡拉OK、麻将、聊天园地、草地滚球等,活动得到了南番顺慈善信托基金的慷慨赞助。

这个协会刚成立不到两年,作为组织者,她要花费很多精力协调联系,寻找赞助。郑太表示希望获得社区的大力支持,有更多的义工参与。

日前,维省中风协会、维省政府与扶轮社合作了一个新项目“中风后的生活”(The Life After Stroke),旨在帮助中风幸存者找到合适的工作,适应新生活,减少他们的抑郁和失落感。该项目在去年10月举行了第一次启动会议,目前依然处于初期阶段。

“今年我68岁了,告诉你,其实什么都不做待在家里要容易多了。”但一如走过的21年,郑梁卿娇将继续在中风患者心田播撒乐观与希望的种子。◇
 
--转自新纪元周刊(第367期2014/03/06)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gb/369/13219.htm

相关新闻
生命勇士 从半身瘫痪到肩扛家计
热爱生命勇士郑美珠:人没有资格自卑
身障勇士阿傻哥 奉献单比人高
曾金世、曾英齐父子共谱生命乐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