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心苑】专栏 华裔心理咨询师帮您解忧

人气 93
标签: ,

【大纪元2015年06月17日讯】我于1989年来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专攻心理学。经多年系统训练、实习和考核,我于 2003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州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格(Licensed Clinical Professional Counselor, 简称为LCPC),至今已累积上万小时的咨询经验。我的愿望是通过“无忧心苑”专栏,探讨一些海外华人面对的心理咨询话题,为朋友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帮您解忧。

众所周知,在异国他乡生活常不像出国前所期望的一帆风顺。期间,来自心理上的承负尤其重大。语言文化差异,社会观念转变,原生家庭纠结,学业职场竞争,二代子女教育,感情婚恋风波,父母年迈无顾,种种忧虑变幻,常常让人应接不暇。

比如说,老刘有时心急气躁,教育孩子方式过激被好事者举报为家庭暴力,近日少言寡语,瞒着亲朋赌博,逐渐上瘾;小杨在高中即出国读书,在贵族学校曾受欺凌冷待,和父母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玩电子游戏入迷, 幻想“离家出走”或“隐形失踪”,甚至动自杀念头;A女士经商有成,家庭和睦,却常在凌晨4点左右醒来,辗转反侧,往事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放映,整天疲倦无力,长吁短叹,动辄泪如雨下,好像丢了魂;B先生事业早成,一度小有名气,近年觉得自己在吃老本,坐卧不安,担心身体有病,常去医院,上下左右检查,却找不到病因。

(我应及时声明,老刘、小杨、A女士、B先生纯属虚构,谨藉以具体描述我希望表达的内容。)保密是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职业原则, 无论任何时候我引用假想案例细节,都系虚拟。如果您觉得内容所述经历似曾相识,这或许是因为集体潜意识或下意识在运作, 也或许因为对于这些醒目的“路标”,我们的家人亲朋亦有此心路历程。

著名的心理咨询师 罗杰斯(Carl R. Rogers)有言:“What is most personal is most universal”意即最个人化的也是最普遍化的。一个人掩藏最深的隐私往往是不少人都经历过的。当一个人终于能够把它说出来 – 特别是后悔做了什么或什么没做,常常感到身心灵魂如释重负。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能治病的道理之一。

开篇:何谓心理咨询

首先,心理咨询不是苦口婆心的安慰劝解,也不是引经据典的鼓舞说教。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心理咨询师全神贯注地聆听您的经历,其中的挫折、磨难、疑惑或梦想, 通过总结、提问、分析等方式,让您更准确地把握自己、家庭和社会环境这人生“三部曲”。

个人的专业心理咨询分为两个阶段:

1.从亚健康到基本正常:目标是克服情绪障碍,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从基本正常到超常健康: 目标是探索超常发挥,挖掘潜能,宁静致远。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老刘、小杨、A女士、B先生排遣焦虑、失败、愤怒、恐惧、悲观等情绪困扰,即从亚健康——〉正常。

通过长期持续的心理咨询,以上诸位可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挖掘潜能,探讨超常发挥以及自我实现, 即从基本正常——〉超常健康。

以上案例片断虽纯属虚拟,其本质上却凝聚了我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另需阐明的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不属于我做心理咨询的范围, 建议这些患者朋友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疗治。好比一个人感冒初期或中期可去门诊,但若长期拖延,反复感染,小病变大,以致病入膏肓, 就不能为一般门诊有效治疗了, 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来我咨询所的有一部分人的目标是为“锦上添花”。 这些人认为,看心理咨询师和去健身房一样重要, 心理素质的培养像身体素质的建立同样需要持之以恒。 实际上他们大多已是公司副经理或大学系主任兼教授级别,经济实力足够,同时又不为金钱所役。在外人眼里,他们妙语连珠,谈笑风生,看起来潇洒自如,无忧无虑。 如果你问:“没事为何去看咨询师?有钱没处花了吗?”他们可能回答:“正因为去心理咨询,才没有累积什么大事。何况总有更好发挥自己潜能的余地呢。”他们在付费时会对我说:“这是最好不过的投资。”“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他们还常推荐其他人来做咨询。

多数来找我咨询的人们面临着各种不良情绪困扰以及生活和职场上的挑战。有些人起初是“被迫”来找咨询师。比如,心血管医生检查不出心脏器官毛病,或者家人下了最后通牒 (来美探亲父母失眠或同儿女闹矛盾)。他们常抱有试试看的态度甚至稍有敌意,觉得心理咨询是空口无凭的奢侈,“花钱治病至少需要买点药吃,打打针或住院急救一番才算值得。” 这些人坐在咨询室不会有效利用时间,却想求得立杆见影的效果。他们有时又生怕外人知道他们看咨询师而感觉丢人。

经过一个适应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逐渐体会到心理咨询的作用,慢慢开始认识自我以及接纳自我。也有一部分人始终会觉得“心理咨询”没用,不再继续下去。

再以上述老刘为例,按理讲,老刘(老“留”学生)上有老下有小, 整天象老黄牛一样默默无闻地卖命苦干,应该最能从心理咨询中受益。可实际上,老刘们觉得谈话能治病是天方夜谭,至少也是“吃饱了撑的慌,”“没事找事。”“中国人不会去看什么心理病, 那是西方社会的时髦。”老刘们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中国大中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已随着物质水平飞快发展,甚至“与世界接轨”。

令人深为遗憾的是,这些人中有的在几年后患心身疾病,在有孩子的家庭,上一代心理累积的重负有时会像“传家宝”一样, “按序就班”地转移到下一代。

凡此种种,今后在“无忧心苑”专栏,我将与朋友们逐一分享我在做心理咨询实例中的体会和经验,为遇到类似难题的朋友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期为您解忧。

我将在下几周从焦虑这一话题开始,帮助朋友们探讨和解决情绪上的困扰。如果读者朋友感兴趣,欢迎给予反馈: 李艳华(Yanhua Li), LCPC;电子邮箱:yanhua4640619@gmail.com

责任编辑:夏实

相关新闻
美华裔心理学家著书追溯中餐馆历史
《过境》刻画纽约华裔青年心理
心理治疗课程华裔学员谈融入社会经历
43岁华裔女心理学家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