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史海】大禹治水定九州 开启华夏“家天下”

【大纪元2015年07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关于禹的长相,《尚书纬》中说“禹生来就是异像。他身高九尺,有着老虎样的鼻子,河马样的眼睛,牙齿相骈,且有三个耳洞。”《史记‧夏本纪》上说,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而且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论语‧泰伯第八》中孔子赞誉大禹说:“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说他;他对饮食很简朴,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时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简陋,而致力于修治沟渠水道。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说他。”

大禹治水

《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息壤是一种很特别的土壤,它具有生命力,会快速的生长,为天帝的神物,鲧却偷了息壤下到凡间防堵洪水。天帝知道后非常震惊,十分生气,派火神祝融赶到凡间,在羽山把鲧杀了,并把剩余的息壤带回天庭。

鲧死了以后,经过三年,尸体不但没有腐烂,腹中还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天帝派一个天神到羽山,用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竟然跳出一只虬龙,就是禹。而鲧的尸体在生禹之后化为黄熊(一说是黄龙)跃入羽渊,消失了踪影。

《山海经‧海内经》:“帝乃命禹,卒布工,定九州。”禹迳上天庭,请求天帝准许他代父治水,以解民困。天帝不但答应了,还派了天神帮助他:伯益负责掌火,焚烧山林沼泽中茂盛的草木,驱逐禽兽,畅通水道;应龙帮忙测量,导引水路。

禹为了考察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不辞辛苦,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以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他常常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身上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对于自己,则节衣缩食,住在简陋的地方,把所有的资财都用来治理河川。他治河的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未入。

在他的热诚感动下,黄河之神河伯送给他“河图”,里面记载所有的河川道路;大神伏羲送给他“玉简”,一支量度天地的工具。天神、宝物的帮忙,再加上地上百姓的通力合作,大禹治水有了很大的成效,河川都顺着水道流向东方的大海,而人类居住的土地也都加高了。

《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上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曾测量大地的面积,划分为九州。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等;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禹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此外,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并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从此,黎、苗不再北侵,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经过禹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海之内都可以居住了。其他部族的首领也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禹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下车泣罪

“下车泣罪”的成语来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见到有个犯人被押着走过。禹吩咐把车停下,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

押送的人回答说:“他偷了别人家的稻谷被抓住,我们把他送去治罪!”禹听了便下车,来到那罪人身旁,问:“你为什么要去偷人家的稻谷呢?”

那罪人低着头不说话,禹对此并不生气,一面对他进行规劝,一面流下泪来。禹左右的人见了,都很不理解,问道:“这人偷了东西,该送去受惩罚。不知大王为什么流下眼泪?”

禹回答说:“我不是为这个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从前尧和舜做君王的时候,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君王,百姓却不与我同心同德,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我感到内心非常痛苦!”

禹当即命侍从取出一块龟板,在上面刻写了“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八个字,然后下令把那罪人放了。

顺应天命

远古的时候,大禹继承了舜的王位,成了天下的君主。有一天,大禹去南方巡游,乘着一条普通的船,横渡长江。船行到江心的时候,忽然一条巨大的黄龙钻出水面。它在江心摇动尾巴,江水被它搅起几丈高的巨浪。船在浪花中,上上下下,颠簸不已。后来,那黄龙又钻到船底下,用背驮着船,向前走。

船上的人,个个惊慌失措,只有大禹,神色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依然谈笑风生。

大禹的随从们,看见大禹王这样镇定,问道:“船随时都有可能倾倒,我们将会成为黄龙的口中之物,大王为什么还这样高兴呢?”

大禹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回答说:“我受命于天,只想着竭尽全力,为天下百姓操劳。我活着,是天将生命寄托在我身上;我死了,是回归于天命。生死尚且不能搅乱我平静的内心,更何况这小小的黄龙呢?在我眼里,它只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蜥蜴罢了。我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黄龙听见了,耷拉着脑袋,夹着尾巴逃走了。古人讲:智者无惑,仁者无私,勇者无畏。大禹王,是智、仁、勇三者,兼而有之。

开启华夏“家天下”

五帝时期,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而五帝对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为上,在挑选继承人方面,基本遵循“传贤”的原则。禹帝在位时,原本依照尧舜禅让的传统,把天下传给了益。但禹的儿子启很贤德,禹对人民又有大恩德,所以天下人心都归向他,拥戴启而不拥戴益。启服丧三年后,益把帝位让给了他。于是,启就继承天子之位。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即古人所说的“家天下”的肇始。

此外,中国的别称“华夏”,与夏族和夏王朝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盛》篇。“华”是指礼之盛,“夏”指国家很大。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因此,古人把中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

古文献中“夏”有三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指上古三代(夏商周)之首夏王朝,及其前身大禹所封夏国。正是出于夏王朝的建设成就,才最终确立了夏族(即华夏族)的中心地位,而夏王朝根基地就是所谓“伊、洛之间”,即今天的豫西地区。此后,任何想要夺取天下统治者的政治势力,都必须夺取这一核心地区后,才算真正拥有控制天下的实际地位,商、周两大王朝也不例外,后继王朝的统治者也毫无例外的承认自己是夏文化的继承者,是大禹所划定“九州”的主人。

制九鼎 定龙脉

大禹在涂山大会后,铸造了九个大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藉以表示夏王大禹是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通过九鼎,大禹和后来夏朝的王可以掌控九州的各种情况。

翻开《五藏山经》最后一段令人震撼:“禹曰:天下名山,……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大禹治水后,天下龙脉已经安排妥当,日后有七十二家能称霸天下,他们的武力强弱,能力大小,甚至寿命长短也早已派定。夏商周以至中国传统皇朝历史的大致脉络在大禹那个年代已经基本排定了。后人为了破解大禹王留在山河中的秘密,产生了一门学问,叫堪舆,民间称作风水。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