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密码系列】

刘晓:天坛的文化密码

人气 381

【大纪元2015年09月07日讯】位于北京南部的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而大约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祭天的活动,已知的祭天仪式开始于周朝。祭天,成为了国家最重大的典礼。

通常,天子祭天要选在国都的南郊,这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天为阳,南方为阳位。此外,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祭天之坛要建成圜形,而冬至是阴尽阳生之日,所以最重要的祭天仪式一定是在冬至。不过,从明朝开始,明清皇帝,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初一到初十间)和孟夏(夏季的首月)、重大节日等都到天坛祭天。

现在世人看到的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1530年,嘉靖皇帝听从大臣的建议,决定分祭天地,即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1538年,祈谷坛被废,后建大享殿。清朝乾隆时期改名祈年殿。

如今的天坛从外观看,北墙呈半圆形,象征天;南墙为方形,象征着地,且北高南低,表示天高地低,符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从天坛南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圜丘坛,它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圜丘形圆像天,三层坛制,每层四面设台阶,各为九级。在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石,称为“天心石”,是皇帝祭天时恭读祝文的地方。站在上边,即便小声说话,也会变的十分洪亮。可以想像,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充满了庄严的气氛。

天心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并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即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此外,各层汉白玉石栏板和望柱的数目,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这是因为“九”为天数中的最高,而皇帝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表也是“九五之尊”。

离开圜丘,就进入皇穹宇院落,它位于圜丘的北侧,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其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当游客稀少时,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的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可以导致对音波的折射。而这也带给人天人感应的氛围。

离开皇穹宇再往北走,会经过丹陛桥,它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其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因为向北行是上“天”,所以要步步登高。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间为神道,是祭祀的神牌所走,左边是御道,是皇帝走的,右边是王道,是王公大臣们走的。

走过丹陛桥,就到了祈谷坛,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祈年殿。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坛为三层,院落为方形,还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祈年殿是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与“天”的颜色契合。

大殿内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而从这样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氛围。

根据记载,明清共有22位皇帝来天坛祭天,而古人正是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上天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同时亦祈求皇天保佑华夏子民。

责任编辑:尚一

相关新闻
北京十大庙会“闹”新春
天坛新开神秘“御茶房”只接“洋”客不纳国人
北京斥资修缮历代帝王庙
北京景点门票涨价 天坛从15涨到50元最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