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百年老瓦窑 烧出文化新创意

人气 557

【大纪元2016年09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怡欣台湾高雄报导)百年来,砖瓦是传统生活的重要元素,从城邦到聚落,从官府到庶民,不管是建庙、起厝、灶脚、凿井,均处处可见,一砖一瓦记录着生活点滴,例如外婆在砖埕前晒菜干、囡仔调皮被罚盯着砖墙面壁思过、夏夜晚风父亲坐在砖阶上乘凉、初中女孩倚着红墙与少年郎道别的秘密…等,老房子就像一个时光宝盒,把旧回忆细心收藏。

红砖古瓦让人联想到老房子,那是台湾50岁以上民众曾经生活的“厝”,但这对90年代后出生的新新人类来说,“家”是用钢筋水泥盖的,就连“阿嬷家”的记忆也从来不是红砖三合院。年轻人对砖瓦不熟悉也没有感情,文化记忆的断层,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最大隐忧,日新月异的科技侵蚀传统产业的生存版图,使文化保存正在与时间赛跑。

百年砖窑厂守住长辈回忆的盒子

1885年,“三和瓦窑”由屏东人许安然在高雄大树区创立,日治时代取名为“顺安号炼瓦厂”,后由大树当地人李意买下,开始了李氏家族四代的经营,李意将厂名更新为“三和”,意指盼三位后代和睦同心兴旺家族。走过98年岁月的“三和瓦窑”,厂内拥有全台仅存的三座龟仔窑,目前已被认定为国家三级古迹。

三座全台仅存的“龟仔窑”外型酷似乌龟,也是唯一还在实际生产的古窑。(李怡欣/大纪元)

砖瓦鼎盛时期是日治时代到1960年间,由于大树区水土良好,造就陶瓦产业优势,最繁华时境内有30家左右的瓦厂,每天130多座窑炉彻夜炼烧,活络的窑业支撑起当地一半以上的人口就业,当时“三和”更包揽高雄、屏东及澎湖一带的砖瓦市场,现任窑主李俊宏转述耆老记忆:“出窑日,天还未亮,一早就有买家拉着牛车,一车一车的排着长长的队伍,抢着载运砖材”,盛况可见一般。

位于台21县道上,三和瓦窑矗立在此已逾百年。(李怡欣/大纪元)

直至1970年左右,农村人口向都市外移,加上钢筋水泥建筑逐渐普及,砖瓦市场日渐萎缩,窑厂一间间关闭,如今只剩“三和”一枝独秀,“工业化讲究快速,机械取代人工制造效率”,让李俊宏感叹实在追不上。

李俊宏从小在瓦厂穿梭玩耍与帮忙,对瓦窑有深厚情感与感恩之心,因不舍母亲年事已高仍得操持厂务,1993年,李俊宏毅然辞去银行金饭碗工作,回家继承夕阳产业,一肩挑起老产业的延续命脉。

李俊宏说,“现在年轻人对砖瓦没有回忆,长辈又年纪大了,再不做就来不及。”三和的梦想就是守住爷爷奶奶的珍贵回忆,李俊宏努力守护父母亲辛苦拉把他长大的祖业,让未来的人还有机会接触到这项老传统。

李俊宏坚守祖父传下的瓦窑厂,他身后是穿越高屏溪的火车,旧铁桥见证了三和瓦厂百年传承。(李怡欣/大纪元)

全台仅剩龟仔窑老产业烧出新文创

由于不愿见到产业凋零,大约10年前,李俊宏开始扎根社区,与在地艺术家携手,开展第一座立体砖雕艺术品,衍生出砖雕文创用品;他还申请政府计划,推出DIY体验、导览解说、砖雕教学等行程,凝聚社区志工与校园本土文化教材。

等比缩小的可爱小砖头,是最畅销的手做商品组,内含胶泥粉、搅拌棒、海绵、1/6半砖组及说明书。(三和瓦窑提供)

为了让年轻人亲近砖瓦,三和设计各式文创小物,例如人气商品“迷你阿嬷大灶”,构造与实品一模一样,红砖灶过去用来烧水煮饭,现在变成茶壶烛台,还有时尚囍字杯垫、砖雕皂盘、篓空灯饰、艺术挂钟等超过百种产品。

人气砖造小物“阿嬷大灶”与真品一模一样,可当烛台暖壶花茶架。(李怡欣/大纪元)

更酷的是,三和还把砖头卖进百货公司,拇指大小的迷你砖头,有如“台版乐高”,民众可亲手拌水泥、砌砖,享受“起厝”乐趣,传统建材摇身变成大小朋友都喜爱的新文创。

学校户外教学与团体参访,小朋友专注开心的玩砖块,动手体验“台版乐高”盖屋乐趣。(三和瓦窑提供)

为了传承,三和积极开发文创商品并肩负文化推广使命,但认识瓦窑的人很少,李窑主说,文化渲染是一条漫漫长路,不知何时发酵,但是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人们能记得“三和瓦窑”。

古朴的砖红机器难取代的温暖

窑主说,三和瓦窑延续古法,原料采用黏性高、砂质少的田土,过去以牛只踩踏拌匀土水,随着时代转变改以机器炼土,再经人工切割、置放阴干1个月,接着花8天入窑、叠砖与封窑,砖瓦在5公尺高的龟仔窑肚子里,经过2个月24小时全天候、1千多度慢火不断灼烧中,幻化出有别于现代砖的色彩与质地,烧制传统砖要耗费近半年时间,一次最多产出30万瓦片,过程多仰赖人工技术与匠师的经验。

李窑主介绍传统屋脊花窗建筑工法剖面图。(李怡欣/大纪元)

慢工细活虽然赶不上工业脚步,但是古朴的砖红色却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温暖,传统砖瓦色泽典雅古朴,能调节气候又不易渗水,具冬暖夏凉的特性。三和提供全台唯一的薄瓦来源,生产清水砖、尺砖、瓦、花窗及瓦当、滴水等各种元件,让古迹修复、老屋翻修及时尚空间设计,能找到原汁原味的闽式建材,像是板桥林家花园、台北红毛城等古迹修复都找过三和瓦窑。然而,不只是古迹修复,李俊宏更乐见一般民众爱上砖瓦,让时尚与传统兼具的传统建筑风格蔚为风尚。

三和瓦窑展售上百种红砖设计品。(李怡欣/大纪元)

做为全台仅存的龟仔窑窑主,李俊宏“苦守瓦窑”,不断为老产业找新出路,“只要生活中能接触到(砖瓦),就算未曾住过老房子的年轻人,有一天当他需要时,就会想起三和瓦窑还在。”为了不让传统被遗忘,李俊宏尝试将建材做多层次运用与创意,也期望不断改良能迈向精品工艺之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砖瓦印象,未来也尝试进军海外。不想被消失,三和瓦窑每走一步,就是在力抗被时间遗忘的速度。◇

责任编辑:杜文卿

走进三和就像走进历史寻幽之境。(李怡欣/大纪元)
超人气迷你小瓦片,是按实际比例1/8、1/16缩小,坚持保留古色古香的砖红材质。(李怡欣/大纪元)
桌垫,利用阻热吸水的特性,以典雅造型丰富生活品味。(李怡欣/大纪元)
皂盘,从土坯开始切割刨挖,过程是消去法,逐渐将造型雕出后烧制。(李怡欣/大纪元)
“太极龙凤杯垫”属于窑前烧,图案就是传统嫁娶时,替新娘遮顶的米筛。(李怡欣/大纪元)
传统匠师进窑叠砖。在高5、6公尺的窑洞里,4、5人接力叠出间距适宜、排列稳固的“砖瓦叠叠乐”,排出符合火路物理原理,靠的是老师傅的经验。(三和瓦窑提供)
相关新闻
楚一杵:“黑砖窑”粉碎了和谐社会美梦
四方窑能量产 包子窑烧红砖瓦
拆李家祖厝  高市府两难
高雄窑业联盟 打造南方窑业品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