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法

忧心孩子在校表现?请先牢记这七个要点

【大纪元2017年05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安柏编译报导)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受到近年来少子化的影响,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教育更是格外重视。担心孩子在校成绩表现、担心孩子在校与其他孩童的互动情况、担心孩子在校的言行举止……每天总有操不完的心。

据科学家长观网,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家、校、生”三位一体,合成一股力,朝着一个方向和一个目标努力。要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就得多和老师沟通。但是除了和老师沟通,家长也必须先有一定的概念,才能与老师合作无间的引领孩子健康的成长。

美国网站popsugar中的一篇亲子教育文章访问了教师,希望藉由孩子在校内行为模式,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在校可能面临的挑战;甚至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核心以及应对的方式,这些正是为人父母不太明了却应该知道的事。

一、不论好与坏,孩子是自己行为的缩影

每个小孩的一言一行总是其来有自。他们不仅将父母的习性与表达方式带进教室,连同价值观、工作态度与干劲多寡都一并模仿。

父母遭遇到的难题会不知不觉地渗透进孩子的生活中;一场孩子无意中听到的吵架或一个混乱的早晨,也许你已经忘记,但仍可以在孩子身上找到痕迹。

二、在家100分,在校满江红

父母最常感到挫折的一点,就是明明他们亲眼看着孩子在家写对了题目,到校的考试却常答错。为什么在家可以,在校却不能?全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功课的插手造成的。

父母在家的插手、甚至是过度的帮忙,导致他们在校无法独立完成相同的事,反而间接地伤害他们,扼杀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三、每个孩子在教室中,都有他扮演的角色

大人世界所会面临的事情,在小孩的世界也同样在上演着。孩子在与班上同学的互动中,他的角色就不知不觉地定了下来,并且师生皆认同这些标签。

谁是班上的好好先生、谁是调皮蛋、谁是好学生?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老师通常把令人放心的孩子安排坐在教室后方,害羞的孩子与乐于助人的孩子坐一起,等等…。学生们在他们自己的角色中,得到相同的学习机会。

四、心灵受伤不一定是坏事

学校不仅是求学读书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也在学习着与读书同等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人际交往。他们在这里学习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

小孩也会有坏心眼,那通常是因为他们还不够懂事的缘故。如果您的孩子因此而遭受了心灵上的伤害,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正是他学习如何适当地应对,以及如何从生气中回复情绪的大好时机。

五、适时放手,他们会更茁壮

您的孩子可能在您身边时,总是表现得很害羞、很黏人,但这不代表他们在学校内亦如此。父母绝对不要将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与在学校中的表现划上等号。有些孩子在父母不在场时,完全转变成另外一个人。

六、他们比你想像的还乐在上学

即使上学要面临许多恼人的功课与考试,学校对孩子而言,仍是个发光发热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学习与人沟通之道、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公民,以及如何在这个团体中扮演好自已的角色。

虽然他们回到家依然会抱怨功课太多、抱怨哪个同学太糟,但学校始终是他们欢笑与游乐的场所。

七、你想念孩子,他却没那么想念你

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开后,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分离焦虑,但很快地他们会擦干眼泪,忘却分离的不快。即使是在分离时表现得歇斯底里的孩子也一样,因为父母并不是他们一天生活中的重心。

此时父母也许还陷在担心中,也许还花了一整个早上在想着孩子过得好不好,然而大部分孩子早已迅速地恢复情绪,直到你们再度见面时,他才会想起他对你的思念。

另外,学者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积极为孩子创造群体环境,给孩子与同龄孩子互动的机会,培养孩子的集体认同感。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应有条件的答应,该拒绝的应以适当方式加以拒绝并告知理由,以免孩子养成任性、倔强的习性。

总而言之,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老师密切的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关心孩子并不是一味的掌控或周密的保护,而是给孩子成长与学习的空间,甚至给予面对危机与挫败的学习空间,这样孩子才能在群体中找寻自己的定位,并调整自己的方向。

责任编辑:唐依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