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临难辞官 如入宝山空手而回

作者:洪熙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北宋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青苗法”。

青苗法规定,地方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之前,可以到地方官衙借贷现金或粮食,以此作为耕种的补助,等到民户收成以后附带利息偿还给官府,称为“青苗钱”。

北宋大臣王安石画像。(公有领域)
北宋大臣王安石画像。(公有领域)

豪族反对青苗法 官员想辞职

推行青苗法的本意是调整物价,抑制豪族放高利贷,改为官方放贷,使国家和百姓互惠互利,使百姓免遭借高利贷的伤害。

不过,青苗法实施后,朝廷以青苗法考核官员的政绩。官员为了政绩,强迫百姓贷款,当作物歉收时,百姓无力还贷也必须得还,只好转向富户借高利贷。百姓借高利贷是以土地作为抵押的,一旦无力还款,就会失去土地,从而遭到多重伤害。

青苗法实行后,发生连年的自然灾害,百姓收成锐减,官府还强迫农户还贷,导致农户破产,最后连富户也不能幸免。

虽然施放高利贷并非好事,但只属私人行为,且往往借贷的只是个别农户,借贷的金额也不会很大;而朝廷放贷,面对的是全体百姓,百姓是否有能力偿还、究竟能偿还多少,都是未知数。

青苗法和官员的政绩挂钩,容易激化官民矛盾,也不利于社稷安定,因此,青苗法遭到朝中众臣的反对,在地方州县推行时,也引起骚动。青苗法也限制了放高利贷的豪族的利益,豪门因此而激烈反对,并在地方州县引发事端。

图为宋 马远《山径春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邵雍回复在朝中做官的弟子和故友们:“新法虽然严厉,如果你们能使它宽松一分,百姓也会受惠一分。你们罢官回家,有什么好处?”。图为宋 马远《山径春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当时,易学大师邵雍正隐居在山林间,他在朝中做官的弟子和故友们,看着青苗法引起的纷争与骚乱,对朝廷十分失望,想上表弹劾自己,辞官回家,但他们还拿不定主意,于是写信给邵雍,征求他的意见。

邵雍回复他们:“现在正是你们这些贤才尽心尽力的时候。新法虽然严厉,如果你们能使它宽松一分,百姓也会受惠一分。你们弹劾自己,罢官回家,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明朝文士冯梦龙在书中提及此事,批注二字“正论”,认为邵雍的说法很公正。冯梦龙还举了三个例子评论此事:北宋官员鲜于侁、南宋教育家李燔和明朝僧人莲池大师。

苏东坡:为官应师法鲜于侁

青苗法推行时,北宋官员鲜于侁担任利州转运副使,掌管军队粮饷,负责运输军需物品。鲜于侁为官清廉、干练,对官府财物不贪不占。

有些乡民不想申贷青苗钱,鲜于侁也不强迫他们。王安石获悉此事,派人责问鲜于侁百姓不申贷的理由。鲜于侁说:“青苗法规定:凡是愿意申贷的,就贷给他谷物;不愿意申贷的,怎么能勉强他呢?”青苗法确有明确规定,禁止强行摊派贷款。

苏东坡称赞鲜于侁主持政务,对上不妨碍法令施行,对平辈者照顾体恤,对下不伤害百姓。这三项都不容易做到,但鲜于侁都做到了。

所以官员遇到困难和阻力,不一定非得辞职回家。困难和阻力,不会因为官员辞职回家,就自动消失。所以回避并不是解决的办法。

无论身在哪个阶层,遇到问题和冲突,都可以正面对待,都能做好。

尽心相待 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南宋教育家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听者云集如潮。图为《宋人博古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南宋教育家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听者云集。图为《宋人博古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南宋教育家李燔曾经跟随朱熹求学。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听者云集。他常对人说,建功立业一定非得等到做官吗?不管身在何处,只要行事尽心尽力,于人有益,就是功业啊。

明朝僧人莲池大师也力劝人们行善积德,有人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推辞了。莲池就指着一张凳子说:“假如这张凳子斜放,阻挡了人们的去路,我把它摆正,这也是一件善事呀。如果心中有这样的境界,便会明白,遇到困难就辞官不做,就如同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回一样。”

真想做好事情、使别人受益,就尽心力去圆融,脚下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参考资料:
《智囊.卷一》
《宋史.食货志四上》
《司马光奏议.卷29.奏为乞不将米折青苗钱状》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