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壸(音捆),晋朝名臣,他为国尽忠,殉节而亡,其二子也以父亲为典范,为国捐躯。卞壸一家可谓满门忠孝英烈。
卞壸出身名门,父亲卞粹与其兄弟共六人,共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学有所成,至弱冠(20岁)就享有美誉。
永嘉五年(311年)发生永嘉之乱,前赵军队攻破晋朝都城洛阳,并掳走晋怀帝。卞壸妻子裴氏的哥哥裴盾时任徐州刺史,卞壸前去投奔裴盾。裴盾让卞壸代理广陵相。
东晋建立后,卞壸担任太子詹事、御史中丞等职位。他为人刚直,不惧权贵,尽心竭力维护朝纲,颇受王公大臣敬畏。
卞壸做事兢兢业业,以匡正国风、规正世俗为已任,始终不肯随波逐流。因此有人曾问卞壸:“看您从来都没有安闲舒泰的时候,常常像含着砖瓦、石头一般,这样是否太过辛苦?”
卞壸恪尽职守,也很有先见之明。同朝大臣庾亮认为大将苏峻性情凶暴残忍,如今他屯兵于历阳,终究会发生祸乱。于是庾亮上表朝廷,建议朝廷召回苏峻,并改委任其为大司马官职,以此笼络他,同时解除他的兵权,以免树大根深,将来难以治理。
众臣对于庾亮的建议都无异议,唯独卞壸认为不可。
卞壸说,现在苏峻拥兵自重,而且驻扎之地距离京师并不远,一旦采用庾亮的提议,将引发苏峻提前兵变,如此一来,后果不堪设想。卞壸主张,应慢慢削除苏峻的兵权。但庾亮不听卞壸所言,仍然一意孤行。
无法阻止朝廷出兵,卞壸内心十分无奈,他深知此次出兵,必定兵败而回。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以征讨庾亮为名,联结镇西将军祖约率领大军进攻建康,反攻王师。卞壸奉命率领郭默和赵胤等部将,在西陵和苏峻军队大战。
征战时,卞壸虽罹患背疮,但为了尽早平定乱军,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最终不幸殉国。他的两个儿子卞眕、卞盱,见父亲殉国,也追随父亲,杀入敌阵,二人也相继战亡。
当卞壸妻子裴氏见到两个爱子的遗体,不禁悲恸大哭,她抚着他们的遗体,说:“你们的父亲为忠臣,你们是孝子,我还能有什么遗恨!”参战的将士翟汤感叹到:“父亲死于忠,儿子死于孝,忠孝之道,尽占一门。”裴氏将亡夫、亡子安葬在南京。后来,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赐十万钱,专以修缮卞氏坟茔。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即位后的明太祖计划修建一座朝天宫,于是想把建造地基上的坟墓迁走。
一天,他梦见一名妇人,只见她穿着麻布丧服,守在坟墓那儿,大笑着。朱元璋觉得很奇怪,就问她怎么回事。那名妇人说:“我的夫君尽忠而死,我的儿子尽孝而亡。我是忠臣的妻子,孝子的母亲,我又有什么值得悲戚的呢!”刚说完,妇人就消失不见了。
朱元璋醒来后询问近臣,方知地基上的坟墓是晋朝卞氏墓,那名妇人正是卞壸的妻子裴氏。于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祠宇,追封卞氏一门。
卞壸父子三人去世后,受到历代帝王尊敬。东晋废帝司马奕褒奖卞壸曰:“忠心顺天,孝德尽命;守忠殉国,谁不起敬?”
唐太宗称赞卞壸父子:“应追加重臣尊号,以旌旗表彰忠烈功勋。”
明成祖朱棣称赞卞壸父子忠贞,说:“父将一死报君恩,二子临戎忍自存。慨慷相随同日尽,千古忠孝表清门。”
大清康熙皇帝巡视江南,来到卞公祠,祭祀卞壸父子,并御书匾额“凛然正气”。@*#
参考资料:
《八德须知全集》二集卷三之“十二、卞裴何恨”
《晋书.卞壸传》卷七十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