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文史

浅谈义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结义为兄弟的故事。图为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公有领域)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乱世纷争中,人们该何去何从?何为天道?什么是行为标准?是从道德来划分的。

三国之“义”,主要在刘、关、张,“义”首先体现在对道、对德的坚守,也就是追随“道德、正义”才是真“义”,而对恶者的追随是助恶为虐。刘备非常仁义,在群雄混战中,弱小的他急需立足地之时,陶谦三让徐州,刘备终是不要。至后来陶谦病危,去世前以手指指心而死——明志请刘备接受徐州牌印。陶谦安葬后,徐州众军也请刘备接受牌印,刘备还是固辞,次日,徐州百姓哭拜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才接受。刘备之“义”是寻常之人无法做到的。

关公之义在于对刘备这个真“仁义”者的忠诚及对结义兄弟的忠诚,他忠的是仁义,这其实是对道德的坚守。后人说关公义薄云天。关公之义还体现在“知恩必报”“言而有信”“有始有终”“玉虽碎不能改其白”“死不屈节、视死如归”。“屯土山约三事”是关公与曹操的战争中被困于土山走投无路而做的选择,三事是:“降汉不降操”“曹操按照汉皇叔的俸禄来养赡、礼待刘皇叔的二位夫人”“但知刘皇叔去向便当辞去”。关公当时对劝降的张辽说:“兄有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曹操)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三罪指的是张辽的劝降之言:“刘关张结义誓同生死,如果关公不降曹操,则必死,死了就无助刘备了及有负盟誓”“刘备托家眷与关羽,如关羽战死,则刘备家眷无所依赖、而负刘备依托之重”“不思与刘备匡扶汉室,徒欲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右)和随侍周仓。(公有领域)

关公的“三约”忠诚的是刘备、张飞和汉室,始终没变。假如没有这三约而降,就是变节了。曹操为了收买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官加爵、送美女服侍。但是欲、钱、权、色都无法惑乱关羽,钱、物被关羽送到刘备夫人的独院里封存、美女被关羽送去服侍刘备夫人,在得知刘备去向后,关羽反复向曹操辞行都被避见,万般无奈投书曹操相府、挂官印于住所、没带所有曹操的封赏,只带着先前的二十余随从保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投奔刘备。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镇守华容道,他在立有生死军令状的情况下、还是思曹操厚恩而选择报恩释放了曹操,这做法在历朝历代都是行得通的,因为关羽只是还曹操的恩。(军令状:在军中具结保证,倘有违背,愿依军令处罪的文件)

曹操清楚仁、义、道、德的内涵,所以他敬佩仁义之士。

张飞之“义”是其所言:“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这是他首次面对从曹营归来的关云长时所讲的话。张飞之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编按:比喻人宁愿保全节操而死,也不苟且求活),耿直、简单。也如他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吕布姓吕,后拜丁原为义父,后杀了丁原而投奔董卓并拜其为义父,后为了貂蝉美色而杀了董卓,最后败于曹操为曹操所杀。

人世间是没有完人的,所以刘、关、张三位义士的行为也有缺陷,但这就是已经做的很好的人了,为后人演绎了“义”的含义……

北京香山古建筑彩绘-三英战吕布。(公有领域)

──转自明慧网 #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