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读三国”系列之一:演义之“义”

【读三国】品读《三国演义》之“义”

柳笛
《三国演义》谱写一段段交织忠义、信义、情义、道义的慷慨壮歌。(王嘉益/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78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撷取百年片段,演绎三家帝王,这是一部开篇便已透露结局的《三国演义》。其中一百二十章回的布局,四百多人的次第登场,七十多万字的鸿篇巨制,作者耗尽笔墨、煞费苦心,究竟要让世人阅读什么?

道不远人,经典的力量在于把最根本的至理摆在最容易触摸的位置。三国演义,即是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一段以义贯穿终始的历史大戏。何为义,从我,从羊。一个是金戈凛凛的武功威仪,一个是礼乐雍雍的祭祀珍品,“义”之一字,兼备武力之刚猛与为他之无私。羊在上,我在下,可知执干戈者,须符合天道礼法,方能代表真义、大义。故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而三国鼎立时期,其雄主正是在汉祚倾颓之际,临危受命,顺应天命人心,于各路诸侯混战中创立不世功业。他们举义旗、兴义兵,怀着解民生疾苦、天下倒悬的宏愿,四方兵征,三分天下。尽管在表面上,三国与先秦时期有着相似的动荡与分裂的格局,魏、蜀、吴三国却如三股浩然正气,在神州大地上周流激激荡。

三国君王的成长壮大,也吸引无数豪杰投身这场如画江山中的战争传奇,谱写出一段段交织着忠义、信义、情义、道义的慷慨壮歌。在这里,有忠君不二、鞠躬尽瘁的谋臣良将,有一诺千金、情深义重的知己良朋,更有那深明大义、天下归心的乱世英雄。

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明刊本插图。(公有领域)

首章起,便是演绎“桃园三结义”的千古美谈。在讨贼的榜文前,面如冠玉、宽和寡语的汉室宗亲刘备,遇到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酒屠之户张飞,两人英雄识英雄,互道济世救国之衷肠,萍水相逢竟成为他乡莫逆。继而酒肆中急于投军的关羽出场,又是一位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髯长二尺的人中俊杰。

三人同桌而坐,因知彼此皆有应募讨贼之志,张飞首倡,于自己桃园内祭告天地,义结金兰。再看他们结拜时的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关、张是后人传颂的刎颈之交,他们能够相识、相知,是出于志同道合的护国义举。

此后,兄弟同心,以天下为己任,从无立足之地到建立蜀之帝国,闯出一片道义为先、以德服人的仁者天地。当时的刘备,白身起家,常因“织席贩履”的身世被诸侯轻视,而关羽、张飞不仅敬奉他为兄长,并在刘备危难之际不离不弃,舍生忘死,何也?他们敬重的是刘备出身贫寒仍旧坦荡磊落的言谈风度,更是他势单力孤仍旧忧国忧民的仁爱慈悲,更是他一路披荆斩棘仍旧匡扶汉室的矢志不渝。

另一路出兵讨贼的,还有那身长七尺、细眼长髯的骑都尉曹操。此人勇武之余,更有权谋、多机变,同样心怀兼济天下的宏图壮志,因而在战乱中无论面对强敌还是遭遇危机,往往能够敢于兵行险着,屡出奇策。

赤壁之战前的曹操,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绘。(公有领域)

董卓祸国之时,满朝公卿汇聚司徒府中唉声叹气,一筹莫展,唯有曹操一人抚掌大笑,自陈诛董秘技,其为国除害的高义,足令一众朝臣汗颜。

执行刺董计划时,不料被其识破,曹操命悬一线,却沉着应对,立即下跪献刀,化解一劫。

此后,曹操远走他方,招兵买马,身边汇集一大批忠义的谋臣武将,很快发展成为北方雄主。他的传世诗篇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有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无不表达出他渴慕良才的拳拳之意。

在各路诸侯为一己私利而互相残杀时,曹操却不计个人得失,独树一帜做出正义之举。即顺应天意,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立志为汉天子平定战乱,肃清朝野,于是为帝王而战,师出有名,历经大小战役,将自身的作战天赋与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当他成为最有实力的雄主时,距离帝位仅有一步之遥。曹操却谨依天命,拒不称帝,拥戴汉皇,岂非将“义”的含义演绎更加宏阔深广?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在三国之主中最为年轻,生来便形貌奇伟,骨骼非常,具有方颐大口、碧眼紫髯的非凡之貌。其王者之风在少年时就已崭露头角,父兄相继殒命,孙权几乎以弱冠之龄坐镇江东,守护先祖事业。

孙权像。(大纪元制图)

他为兄长亡逝而哭倒于床前,幸而忠臣进谏,请求他以大局为重,出面打理丧事与军国要务。当他忍住悲伤,擦干眼泪,接受百官朝贺时,一位江东睿智沉稳的少主从此立于天地间。孙权谨遵长兄遗旨,初即位便举贤任能,重用周瑜、鲁肃等一批贤士,君臣联袂共创一国之伟业。

孙权敬周瑜如兄,重用鲁肃之长,大胆启用出身低微的吕蒙,这些臣子也以精忠报国,创造东吴的一个个战争神话。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明臣贤,肝胆相照,共同谱写了一段段演绎君臣之义的佳话,感人肺腑。

一部《三国演义》,正如音色丰富、旋律多变的交响乐,让人时而聆听战车宝马、刀光剑影的管弦铮铮,时而品味羽扇纶巾、青梅煮酒的清韵悠悠;时而徘徊于壮士断腕、英雄末路的沉郁悲吟,时而超脱于历史兴亡、世事轮回的大彻大悟。

当你我掩卷沉思,最刻苦铭心的,或许不是成败是非的王业得失,也非智计武力的兵家胜负,而是中华文化中顶天立地的“义”字。义,便是贯穿于历史、小说、人性、天命中最精彩的演绎,也是三国历史真正想要留给后人的信念与德行。

而演义较之正史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用更加引人入胜的方式,放大往事中那些最精华的部分,带给后人永远的惊心动魄的力量。@*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记得八十年代上中学时看“三国演义”,由于自己是四川蜀国人,最恨恨不平的是华容道关羽放走了曹操。我们这代受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经过文革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锻炼,接受了“斗私批修”洗礼的“新一代”,怎么能为了一点个人恩怨,放走“全国人民”的头号敌人呢?连这点“小我与大局”的轻重都分不清,关羽也太差劲了!当时我年轻气盛,狂妄无知,别说关羽看不上眼,连岳飞也认为是愚忠愚孝,是个愚人,不可取。
  •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小说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的文明洗礼,蕴藏着丰富历史风貌和文化精髓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更是璀璨夺目、光耀千古。它们不但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足迹,而且滋润着人的思想,陶冶着人的道德操守。
  • 魏武帝曹操诗歌有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和抱负,跃然纸上。而为了实现这雄心和抱负,曹操凭借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金戈铁马,历经三十余战,终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延续了汉王朝的统治。期间,多少英雄归附,多少豪杰向往,多少经典故事流传。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曹操“有大功于天下”。
  • 古往今来,能成其大业者,都必定具有淡泊精神,即收敛“天下唯我独尊”的物质和精神欲望,而以天下之大业为己任。三国时期的奇才诸葛亮自甘淡泊隐居隆中,之后才有了负天命辅佐刘备成就基业;而身处同一时代的曹操,同样甘于淡泊,放弃物质享受,并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广招人才,实现了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北方的雄心。
  • 《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人言成信”,“诚从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须说话诚实,言出必践。三国时期统一北方的魏武帝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以信待人”之人,天下英雄因而多归附他。
  • 或许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将周瑜与“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联系在一起,但历史的真实却与之相反。(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这首气势磅礡的词作中提到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正是三国时的风云人物之一:江东孙权的大将周瑜,周公瑾。
  • 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关羽、张飞⋯⋯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纵横捭阖,共同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忠义、信义、仁义、恩义、侠义”之歌,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神往和慨叹。这其中被有着统一天下雄心的曹操赞誉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虽然在后世不如曹操、刘备、诸葛亮那般为世人所重视,但其所取得的功绩却是不容忽视的。
  • 关于君臣之道,孟子曾有这样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意思是君臣的相处之道是:“君主把臣下当手足相待,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君主把臣下当牲畜,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对待;君主把臣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作为江东雄主,孙权相当成功地诠释了君臣恩义,不妨以江东四杰为例。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年纪轻轻就做了三军统帅的孙权,为了巩固基业征战未休,取得了赫赫功绩,而当时能与其匹敌的天下英雄唯有曹操和刘备。事实也的确如此。
  •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已经为刘备规划了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愿景。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更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作为他报答刘备、忠于刘禅的职分。然而,蜀国大后方“南中”并未平服。三国时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贵州、云南等地。这里居住着一些少数族裔,汉代统称为西南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