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讀三國」系列之一:演義之「義」

【讀三國】品讀《三國演義》之「義」

柳笛
《三國演義》譜寫一段段交織忠義、信義、情義、道義的慷慨壯歌。(王嘉益/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7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擷取百年片段,演繹三家帝王,這是一部開篇便已透露結局的《三國演義》。其中一百二十章回的布局,四百多人的次第登場,七十多萬字的鴻篇巨制,作者耗盡筆墨、煞費苦心,究竟要讓世人閱讀什麼?

道不遠人,經典的力量在於把最根本的至理擺在最容易觸摸的位置。三國演義,即是三國演「義」,講述的是一段以義貫穿終始的歷史大戲。何為義,從我,從羊。一個是金戈凜凜的武功威儀,一個是禮樂雍雍的祭祀珍品,「義」之一字,兼備武力之剛猛與為他之無私。羊在上,我在下,可知執干戈者,須符合天道禮法,方能代表真義、大義。故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而三國鼎立時期,其雄主正是在漢祚傾頹之際,臨危受命,順應天命人心,於各路諸侯混戰中創立不世功業。他們舉義旗、興義兵,懷著解民生疾苦、天下倒懸的宏願,四方兵征,三分天下。儘管在表面上,三國與先秦時期有著相似的動盪與分裂的格局,魏、蜀、吳三國卻如三股浩然正氣,在神州大地上周流激激蕩。

三國君王的成長壯大,也吸引無數豪傑投身這場如畫江山中的戰爭傳奇,譜寫出一段段交織著忠義、信義、情義、道義的慷慨壯歌。在這裡,有忠君不二、鞠躬盡瘁的謀臣良將,有一諾千金、情深義重的知己良朋,更有那深明大義、天下歸心的亂世英雄。

桃園三結義,《三國演義》明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首章起,便是演繹「桃園三結義」的千古美談。在討賊的榜文前,面如冠玉、寬和寡語的漢室宗親劉備,遇到豹頭環眼、燕頜虎鬚的酒屠之戶張飛,兩人英雄識英雄,互道濟世救國之衷腸,萍水相逢竟成為他鄉莫逆。繼而酒肆中急於投軍的關羽出場,又是一位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髯長二尺的人中俊傑。

三人同桌而坐,因知彼此皆有應募討賊之志,張飛首倡,於自己桃園內祭告天地,義結金蘭。再看他們結拜時的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劉、關、張是後人傳頌的刎頸之交,他們能夠相識、相知,是出於志同道合的護國義舉。

此後,兄弟同心,以天下為己任,從無立足之地到建立蜀之帝國,闖出一片道義為先、以德服人的仁者天地。當時的劉備,白身起家,常因「織席販履」的身世被諸侯輕視,而關羽、張飛不僅敬奉他為兄長,並在劉備危難之際不離不棄,捨生忘死,何也?他們敬重的是劉備出身貧寒仍舊坦蕩磊落的言談風度,更是他勢單力孤仍舊憂國憂民的仁愛慈悲,更是他一路披荊斬棘仍舊匡扶漢室的矢志不渝。

另一路出兵討賊的,還有那身長七尺、細眼長髯的騎都尉曹操。此人勇武之餘,更有權謀、多機變,同樣心懷兼濟天下的宏圖壯志,因而在戰亂中無論面對強敵還是遭遇危機,往往能夠敢於兵行險著,屢出奇策。

赤壁之戰前的曹操,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繪。(公有領域)

董卓禍國之時,滿朝公卿匯聚司徒府中唉聲嘆氣,一籌莫展,唯有曹操一人撫掌大笑,自陳誅董秘技,其為國除害的高義,足令一眾朝臣汗顏。

執行刺董計畫時,不料被其識破,曹操命懸一線,卻沉著應對,立即下跪獻刀,化解一劫。

此後,曹操遠走他方,招兵買馬,身邊匯集一大批忠義的謀臣武將,很快發展成為北方雄主。他的傳世詩篇中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有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無不表達出他渴慕良才的拳拳之意。

在各路諸侯為一己私利而互相殘殺時,曹操卻不計個人得失,獨樹一幟做出正義之舉。即順應天意,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立志為漢天子平定戰亂,肅清朝野,於是為帝王而戰,師出有名,歷經大小戰役,將自身的作戰天賦與軍事才能發揮到極致。當他成為最有實力的雄主時,距離帝位僅有一步之遙。曹操卻謹依天命,拒不稱帝,擁戴漢皇,豈非將「義」的含義演繹更加宏闊深廣?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在三國之主中最為年輕,生來便形貌奇偉,骨骼非常,具有方頤大口、碧眼紫髯的非凡之貌。其王者之風在少年時就已嶄露頭角,父兄相繼殞命,孫權幾乎以弱冠之齡坐鎮江東,守護先祖事業。

孫權像。(大紀元製圖)

他為兄長亡逝而哭倒於床前,幸而忠臣進諫,請求他以大局為重,出面打理喪事與軍國要務。當他忍住悲傷,擦乾眼淚,接受百官朝賀時,一位江東睿智沉穩的少主從此立於天地間。孫權謹遵長兄遺旨,初即位便舉賢任能,重用周瑜、魯肅等一批賢士,君臣聯袂共創一國之偉業。

孫權敬周瑜如兄,重用魯肅之長,大膽啟用出身低微的呂蒙,這些臣子也以精忠報國,創造東吳的一個個戰爭神話。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明臣賢,肝膽相照,共同譜寫了一段段演繹君臣之義的佳話,感人肺腑。

一部《三國演義》,正如音色豐富、旋律多變的交響樂,讓人時而聆聽戰車寶馬、刀光劍影的管弦錚錚,時而品味羽扇綸巾、青梅煮酒的清韻悠悠;時而徘徊於壯士斷腕、英雄末路的沉鬱悲吟,時而超脫於歷史興亡、世事輪迴的大徹大悟。

當你我掩卷沉思,最刻苦銘心的,或許不是成敗是非的王業得失,也非智計武力的兵家勝負,而是中華文化中頂天立地的「義」字。義,便是貫穿於歷史、小說、人性、天命中最精彩的演繹,也是三國歷史真正想要留給後人的信念與德行。

而演義較之正史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用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放大往事中那些最精華的部分,帶給後人永遠的驚心動魄的力量。@*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記得八十年代上中學時看“三國演義”,由於自己是四川蜀國人,最恨恨不平的是華容道關羽放走了曹操。我們這代受無產階級“共産主義理想”教育,經過文革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鍛煉,接受了“鬥私批修”洗禮的“新一代”,怎麽能爲了一點個人恩怨,放走“全國人民”的頭號敵人呢?連這點“小我與大局”的輕重都分不清,關羽也太差勁了!當時我年輕氣盛,狂妄無知,別說關羽看不上眼,連嶽飛也認爲是愚忠愚孝,是個愚人,不可取。
  • 文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小說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歷經數千年的文明洗禮,蘊藏著豐富歷史風貌和文化精髓的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更是璀璨奪目、光耀千古。它們不但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記錄著人類發展的足跡,而且滋潤著人的思想,陶冶著人的道德操守。
  • 魏武帝曹操詩歌有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天下的雄心和抱負,躍然紙上。而為了實現這雄心和抱負,曹操憑藉其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金戈鐵馬,歷經三十餘戰,終於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的分裂狀態,延續了漢王朝的統治。期間,多少英雄歸附,多少豪傑嚮往,多少經典故事流傳。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上說曹操「有大功於天下」。
  • 古往今來,能成其大業者,都必定具有淡泊精神,即收斂「天下唯我獨尊」的物質和精神慾望,而以天下之大業為己任。三國時期的奇才諸葛亮自甘淡泊隱居隆中,之後才有了負天命輔佐劉備成就基業;而身處同一時代的曹操,同樣甘於淡泊,放棄物質享受,並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廣招人才,實現了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北方的雄心。
  • 《說文解字》中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人言成信」,「誠從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踐。三國時期統一北方的魏武帝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以信待人」之人,天下英雄因而多歸附他。
  •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蕩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歎。這其中被有著統一天下雄心的曹操讚譽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雖然在後世不如曹操、劉備、諸葛亮那般為世人所重視,但其所取得的功績卻是不容忽視的。
  • 關於君臣之道,孟子曾有這樣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意思是君臣的相處之道是:「君主把臣下當手足相待,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君主把臣下當牲畜,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對待;君主把臣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作為江東雄主,孫權相當成功地詮釋了君臣恩義,不妨以江東四傑為例。
  •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年紀輕輕就做了三軍統帥的孫權,為了鞏固基業征戰未休,取得了赫赫功績,而當時能與其匹敵的天下英雄唯有曹操和劉備。事實也的確如此。
  •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已經為劉備規劃了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願景。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更是以「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復興漢室,還於舊都」作為他報答劉備、忠於劉禪的職分。然而,蜀國大後方「南中」並未平服。三國時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貴州、雲南等地。這裏居住著一些少數族裔,漢代統稱為西南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