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你不了解的孫權 君臣恩義留千古

作者:劉曉

吳大帝孫權彩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0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關於君臣之道,孟子曾有這樣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意思是君臣的相處之道是:「君主把臣下當手足相待,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君主把臣下當牲畜,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對待;君主把臣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作為江東雄主,孫權相當成功地詮釋了君臣恩義,不妨以江東四傑為例。

視周瑜如兄

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和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當時江東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說法,即張昭負責朝廷之事,周瑜負責領兵在外,抵禦外敵,開疆拓土。而孫權對周瑜也是尊崇有加,恩禮備至,視之如兄。周瑜亦是忠心耿耿。

200610121625
孫權對周瑜尊崇有加,恩禮備至,視之如兄。圖為周瑜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當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主和與主戰兩派不分伯仲時,周瑜力排眾議,通過分析己方的優勢「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以及曹軍的劣勢「不擅長水戰,況且冬天嚴寒,馬無草料,士兵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會生病」,力主抗曹,並稱只要五萬精兵就可以打敗曹軍。果然,正如周瑜所料,赤壁之戰曹軍元氣大傷,這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赤壁大戰兩年後,周瑜病逝,孫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直到稱帝時,他還頗為感慨地說:「我如果沒有周公瑾,就不能做皇帝!」

正是君臣恩深義重,孫權對於周瑜的家人也多有照顧。周瑜的長子周循官至騎都尉,娶了孫權與步夫人之女孫魯班;周瑜的次子周胤官至興業都尉,封都鄉侯,後因罪免,娶的是孫氏宗室女;而周瑜的長女嫁的是孫權長子、太子孫登。可以說,如此聯姻,孫家給予周瑜的是曠世恩遇,周瑜以死報國也算不負了這段恩義。

忘魯肅短而取其長

魯肅出生於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後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

LuSu
孫權認為魯肅有一短二長,「而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孤忘其短而取其長」。圖為魯肅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相談甚歡。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叫了回來,合榻對飲。孫權向魯肅詢問如何成就霸業。魯肅回答說:「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甚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如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表示自己「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這樣的魯肅被張昭等人認為「年少粗疏,未可用」,但孫權卻認為魯肅有一短二長,「而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孤忘其短而取其長」。此後,孫權對魯肅重用不疑,並厚賜魯肅,使魯家的富有程度達到了舊時的水平。而魯肅也不負孫權對自己的信任,參贊謀劃,思深慮遠,時時捍衛孫權和江東利益,特別在曹軍壓境時,力主抗曹,以至於孫權感歎是「上天將你賜給我啊!」

魯肅在周瑜去世後,擔當重任,為鞏固江東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而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鞏固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後,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有才幹,其病逝後,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並統領兵馬。

呂蒙臣死君憂

大將呂蒙雖出身低賤,但有勇有謀,孫權對他頗為器重,認為他「籌略奇至」。在其一生中,呂蒙對孫權也是盡力輔佐,屢建戰功,如殲滅宿敵黃祖,占領江夏地;跟隨周瑜、程普在赤壁大破曹軍;計取三郡;進軍江陵,配合陸遜襲擊荊州、打敗關羽等,大大擴張了東吳的勢力範圍。

4126
大將呂蒙雖出身低賤,但有勇有謀,孫權對他頗為器重,認為他「籌略奇至」。圖為呂蒙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為了提高呂蒙的見識,孫權曾建議呂蒙多讀書,但呂蒙抱怨軍務繁雜,恐怕沒有時間看書。孫權就以劉秀、曹操雖軍務繁重,仍手不釋卷為例,鼓勵他多讀書,同時為他準備了《孫子兵法》、《六韜》、《左傳》、《國語》、《史記》、《漢書》、《東觀漢紀》等書。呂蒙於是開始學習,日積月累,讀了不少書,見識也是越來越高。

周瑜死後,魯肅接替防守陸口,牽制荊州的關羽。有一次,魯肅前去拜訪呂蒙。呂蒙設宴款待,酒酣耳熱之際,呂蒙問魯肅:「你擔當國家重任,與關羽為鄰,有何計策以防不測?」魯肅回答:「隨機應變。」呂蒙嚴正地說:「現在吳、蜀雖同一陣線,但關羽如熊似虎,對付他怎能不預先擬定計策呢?」說完後,陳述五套對付關羽的策略。魯肅聽了以後,訝異地說:「我本來以為你只有武略,沒想到你的見識也到了這等地步。」接著讚揚說:「你如今學識淵博,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從此,二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遂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再三,不肯接受金錢,孫權不許。封爵還未頒布,呂蒙就疾病發作,孫權將其接到自己的宮殿,懸賞千金徵求天下名醫。醫生為呂蒙針灸,孫權想多探望幾次,又怕驚動呂蒙,影響他休息,就在牆上挖了個小洞偷偷窺視。呂蒙能吃一點食物了,他就興高采烈;呂蒙滴水未進,他就愁眉苦臉。呂蒙的病稍有好轉,他就特赦囚犯,以示慶賀。呂蒙病重,他就守在病床前,還讓道士為呂蒙祈福。呂蒙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絕。

呂蒙生前,所得的金銀財寶和各種賞賜都交到府庫中收藏,並命令主管人員,待其死後,把這些全部還給朝廷。他的遺言是喪事務求儉約,不得奢侈。孫權知道後,更加悲傷。其後,孫權讓其子呂霸襲爵位,並賜給他守家墓的人家三百戶,免收田賦的田地五十頃。君臣恩義如此,令人慨歎。

陸遜出將入相

陸遜是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東吳又一棟樑之才。203年,他入孫權幕府。通過一些戰事,陸遜初步顯示了其出眾的軍事才能,因此很受孫權器重。自此他跟隨孫權四十餘年。孫權對陸遜一直以君稱呼,並將自己的侄女、孫策的女兒嫁與陸遜,還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20129268319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孫權對陸遜一直以君稱呼,並將自己的侄女、孫策的女兒嫁與陸遜,還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圖為陸遜彩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孫權對陸遜極為信賴,他特別把自己的印鑒留一枚給他,每當與蜀漢交往書信,總是讓陸遜過目,若覺得有不妥之處,可自行修改後蓋印發出。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228年,魏國大司馬曹休率大軍南侵,陸遜統兵迎擊,他還親自為之執鞭。陸遜取得勝利後,被拜為上大將軍,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後來,孫權又讓陸遜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並授予總督軍國等重職,可說是恩寵有加。

244年,孫權拜陸遜為丞相。孫權在詔書中寫道:「朕以無德之人,承應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統一,奸亂之徒充塞道路,朕朝夕憂恐,顧不上休息。惟你天資聰穎,美德顯著,擔任上將重職,輔佐朝廷除亂。有蓋世之功者,就應受到廣大的榮耀,兼具文武才幹的人,定要擔當社稷重任。過去伊尹使商湯興隆,呂尚輔佐西周,如今朝廷內外大事,實由你一人肩負。今以你為丞相,遣使持節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綬帶。您自當發揚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樹美好的功業,恭服遵從王命,安撫平定四方。」

擔任丞相後的陸遜,依然盡職盡責,對孫權忠心不二,且所推測的事沒有一件不應驗。當時,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兩宮並立,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孫和或孫霸,陸遜則採取中立態度,但還是被迫捲入立嗣之爭,並受到不明就里的孫權的斥責。陸遜氣憤難平,於245年二月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此後,孫權得知孫霸陷害孫和真相,陸遜實被冤枉,非常後悔,他對陸遜的兒子陸抗說:「我過去聽信了讒言,對你父親違背了正道,有負於你。我前後責問的材料,一把火燒滅乾淨,不要讓人再見到。」陸遜後被追諡昭侯。

小結

孔子說:「君對臣以禮相待,臣為君做事盡忠。」中國還有類似古語,「投桃報李」「士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等。一千多年前,孫權與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的相遇,就是為在歷史上書寫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就是在告訴我們甚麼是真正的君臣恩義之道。@#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天外客/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圖)
    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也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而民國史學家柳詒徵的評價是:「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
  • 統一了天下的秦始皇,不僅確定了「皇帝」稱號,做了廢封國、實行郡縣制;採取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法令;使車同軌、道同距等諸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還留下了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並成為後世各代王朝的範本。
  • 德國柏林有一座現存的巴洛克式的雄偉的宮殿,它是十八世紀初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託建築師Arnold Nering設計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後,為了紀念她,腓特烈一世將宮殿和附屬產業命名為「夏洛滕堡宮」。此後幾經擴建。
  • 《易.繫辭》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從今時回溯大約一萬年,正是中華文明萌生的上古時代。那時鴻蒙初開,天與地,神與人,初次在這中原舞臺綻放風采。那時的故事,流轉萬年光陰,歷經一代代世人口耳相傳,翰墨相續,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朧的傳說。儘管如此,那些散落在歷史縫隙的片段,始終為後人吟詠懷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煙海,追尋最初的記憶。
  • 越國,齊海,陶地;謀士,相國,富賈。三種角色,三重人生,卻在春秋時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現出神奇的統一。「重農抑商」歷來是古代中國的治國傳統,故而歷史上能征善戰者有之,輔國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揚天下的卻屈指可數。范蠡以布衣之身,不僅官至將相,位極人臣,更能果斷轉型,投身商海,確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豐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學與經歷已教人驚嘆,他所奠定的「中華商道」更為後世傳頌。
  • 秦末漢初叱吒風雲、並開兩漢之基的大將軍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漢書補注》引唐朝大將李靖的話說:「張良所學,《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穰苴》、《孫武》是也。」《穰苴》和《孫武》都是古代著名的兵書,《穰苴》的作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田穰苴,《孫武兵法》又稱《孫子兵法》,是同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所著,該書計十三篇,被譽為「兵學聖典」。
  •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原有著數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關於先秦的奇書《山海經》中出現過。其《海內北經》記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稱謂。既然有「倭」的記載,必定有來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這說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時就已經存在。據考證,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鮮半島,從半島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從日本到達半島,再從陸路去往中國的遼東。
  • 漢朝滅亡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日本的往來依舊持續,中華文明繼續照耀著扶桑之國。在此期間,更多的漢文典籍輸入日本,日本人也開始大量使用漢字記事;而由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也在此時東傳到了日本。
  • 提起張三丰,閃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然而,其中的描寫不少是杜撰,歷史上真正的張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並最終修成神仙,他在世間留下的神言、神跡,引無數人從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聲名和事蹟在明清兩朝大放異彩,整整影響了兩個朝代。一句「乾坤壺裡坐,這個老先師」正是張三丰對自我最為真切的概括。
  • 張三丰畫像
    「道人久已泯耳目,瀟灑自如脫拘束。朝從扶桑日頭起,暮去崑崙雲腳宿。」業已得道成仙、瀟灑自如遊走在人間的張三丰,除了濟世救人,化解危難外,還一再勸世人回頭是岸,莫誤在名利之中,總道是「古今名利總塵埃」。此外,他亦引導有緣人向道,乃至走上修道之路。
評論